“山东大学2025年卓越工程师培养高端论坛”志愿者 张思涵

发布时间:2025/07/19 21:22:29   点击:  

7月19日 星期六 晴

今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恰如这场盛会带给我的感受——既有思想的澄明,又有使命的厚重。作为“山东大学2025年卓越工程师培养高端论坛暨校企导师交流会”的志愿者,很幸运得以近距离见证这场关于“卓越”的深刻对话。

晨光熹微时,我已抵达中心校区的明德楼。作为志愿者的我,或协助布置场地方,或引导嘉宾签到。来自企业的校企导师、知名高校的硕博导师陆续而至。他们或西装革履,或朴素简约,却都带着同样专注的神情,正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看着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正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正是这样一场精雕细琢的修行吗?

上午九时整,会议正式开始。当红绸落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院”的金色牌匾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吴臻老师致辞时引用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工程师的使命不仅是建造桥梁高楼,更是要构筑民族复兴的基石。政策解读环节最令我印象深刻,专家详细讲解了卓越工程师(硕博士生)培养指标体系,强调要培养“顶天立地”的工程人才。“顶天”是要有国际视野,“立地”是要扎根实践。正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句,做科研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与企业对接政策环节,中国兵器人才研究院、兵器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小花老师说:“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若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终究是纸上谈兵。”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白研究生阶段不能只埋头做实验,更要关注行业需求。这正应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诲。

中场休息时,我站在明德楼窗前远眺。校园里绿树成荫,学子们行色匆匆。忽然想起自己研一这一年,常常埋首于实验室,却少有机会了解行业发展。今日之会,恰似“拨开云雾见天日”,让我看清了未来方向。

下半场,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史全岐老师作了题为“服务国家战略急需,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山大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新高地”的专题报告。报告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史老师提出的“三个融合”理念:学科交叉融合、校企协同融合、知行合一融合。他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强调卓越工程师既要具备“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又要培养“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问题意识。这让我这个即将升入研二的学生陷入深思:过去一年,我是否太过专注于实验室的方寸之地,而忽视了行业发展的大潮?

今日所见所闻,让我对“卓越”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意味着技术的精湛,更包含着品格的修养。正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追求工程卓越的道路上,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张思涵 来自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王一晗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