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0 19:57:34
点击:
清晨九点半,刘国钧书库的木门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我们的脚步声在空荡的阅览区荡开涟漪,新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每天翻开古籍时都像拆盲盒,不知道会遇到哪枚时光印章。”一起工作的队友打趣道。项目已经进行到中期,目前已发现的馆藏章类型丰富,既有体现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章——如简体一星两杠章、简体三星章、繁体三星章、花边繁体章,也有见证个人与图书馆渊源的名人章、姓名章,另有少量形制特殊、待进一步考证的印章。这些印章不仅是文献归属的标记,更像是历史的“指纹”。在寻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书籍存放时间太久,书页粘连在一起,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轻轻分开,生怕损坏珍贵的文献;有些个人印章模糊不清,仍需进一步鉴定。
忽然队长惊叹一句:“好多人名!”他把照片发在群里,工作群里瞬间炸开了锅,“这是妇女干部学校的打字班同学她们留念的书,都是我们老奶奶辈了。”一位图书馆队员提起,“哇,那这个还可以佐证我们早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另一位队友感叹。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这些印章哪里是冰冷的标记,分明是前人用朱红颜料写下的便条,等着八十年后的我们拆阅。
“快看,司令员!”一位名人印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杨得志——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透过这枚印章我们仿佛感受到山东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底蕴。现在书库里藏着许多只有我们懂的暗语。“看这枚花边章的缠枝纹!”“这个姓名章的墨色,和昨天那本诗集的题跋是同一种!”每当有人在群里发图,总会跟着一串跳跃的感叹号。那些无法确定的印章更成了牵挂,有的破碎得只剩半圈轮廓,有的在水渍里晕成了淡红的云,却像钩子似的,勾着我们期待寻到印章里的密码。
午后的阳光移到窗台时,我们会整理好图书上架并休息。左边是整齐排列的“简体三星”章,右边散落着形态各异的名人印,中间留白处记着待解的谜题。这些图案渐渐连缀成一条隐秘的时间线:从山东大学堂藏书楼的木刻章,到抗战西迁时的便携铜印,再到三校合并后统一的馆章,原来图书馆的每一次呼吸,都刻在了这些方寸之间。在这座书库里,每一页翻动的声响,都是时光在轻轻应答。
目前我们“百廿藏晖,函章雅集”图书馆史调研团项目已经进行到中期,自7月7日启动以来,团队成员在图书馆刘国钧书库深耕,已完成8000余册古籍整理和馆藏章记录工作,期待接下来的调研,能让我们在书页间发现更多惊喜,解锁更多山大校史的珍贵密码。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左静岚 来自单位:能动学院 责编:王莉莉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