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芯系文化”赴全国多地中华文化符号调研团参加者 陆佳琪

发布时间:2025/07/21 20:21:03   点击:  

7月21日 星期一 阴

7月21日,我和来自维吾尔族的小伙伴代表“芯系文化”赴全国多地中华文化符号调研团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感受这里的独一无二的新疆特色和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融洽氛围。

仲夏的乌鲁木齐骄阳似火,却抵挡不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的热情。带有“疆味”的吆喝叫卖声以及载歌载舞的盛装的少数民族彰显着新疆人民的热情。阳光下,维吾尔族金线花帽闪烁着热情的光芒,哈萨克族微缩毡房凝固着草原的智慧……我记录下它们,这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历经千年交融的文化结晶,它们是“多元一体”最生动的脚注。

在大巴扎的中心广场,每天定时上演的民族歌舞表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身着绚丽服饰的舞者们,用热情奔放的舞蹈和悠扬动听的歌声,向我们展示着新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欢快的节奏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不少游客纷纷加入其中。同行的维吾尔族伙伴拉我参与进这热闹的氛围,此时的我们不知道手牵的是哪一民族的同胞,只知道我们共同来自中华民族,共同享受着这同一时光。

除了精彩的表演,步行街内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民族制品,我还亲手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艾德莱斯绸,摊主十分热情,在知道我是在新疆长大的汉族孩子后,他很热情地给我讲述了他和他的汉族邻居如同一家人互帮互助的故事。这样暖心的故事在新疆各地上演着。

傍晚时,我们看到不远处维吾尔族阿姨正卖囔咖啡,我们买了一份分享。作为自小在新疆长大的汉族人,我自小便和我少数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分享过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特色美食,我们从未感受过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是属于新疆多样民族文化的孩子。

在大巴扎,我们感受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绝非博物馆中的冰冷标本,而是在馕坑中升起的热气中,在带有疆味的叫卖中,更在来自不同民族人们相视一笑的温暖眼神里。在大巴扎,我真切感受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热情氛围,看到了它正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


【作者:2024级本科生 陆佳琪 来自单位:集成电路学院 责编:王莉莉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