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涵(山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实践基地签约学生代表、润涵科技实践队队长 刘金昊

发布时间:2025/07/23 20:01:03     

7月23日 星期三 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古训,在我参与山东大学与润涵(山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从统筹团队任务到跟进实践细节,从车间里的设备运转到会议室里的行业交流,我慢慢懂得: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把知识装进脑子里就结束,而是要让它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作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一名学生,同时也是本次实践团队的负责人,在润涵(山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实践的这段时间,像是把课本里的理论知识放进了 “现实反应器”。

在上午和秦韵涵董事长聊起 “化学人如何做创新”时,他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我们最早做保水剂时,发现市面上的产品都是粉状,农民用的时候特别麻烦,肥料拌不均匀,春天刮风还容易被吹跑,浪费特别大。所以我们就琢磨着改成颗粒状,既要保证保水效果,又得适合机械化播种,这才慢慢打开市场。”

正如金涌院士说的那样:“化学是造物的学问,但造出来的东西得能解决别人的真问题”,能解决真实问题的创新才有生命力。原来那些课本里强调的 “应用价值”,不是抽象的口号——当颗粒状保水剂让农民不再为播种浪费发愁时,当创新实实在在改善了生产生活时,这种 “能解决真实问题” 的特质,才是创新真正的生命力。

在润涵的创业初期,“刚起步时没确定产品,就先泡在农业市场里摸需求——看农户播种时的难题,听合作社对现有材料的抱怨。就像做实验前查文献,先把行业的‘反应条件’摸透了,后续研发才不会偏离方向。”秦总说自己创业十年,越来越觉得“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顾这段时间的实践,如今我似乎懂了这种心境,当发现自己所做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时,那种成就感自然会让人乐在其中。

下午在工程师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在生产线参与了环保抑尘剂的分装工作。这让我想起他聊过的团队理念——创业从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找到彼此适配的 “反应条件”。两小时里,我们完成了一吨产品的分装,听说这些刚下线的产品即将发往新疆,突然觉得课本里的 “物质转化”,原来能以这样具体的方式连接土地与远方。

这让我想起他说的 “07年学的有机化学,现在做产品改良还能用上”。今天作为负责人,我不仅记录下生产流程,更记下了一个道理:好的创新既要懂专业,更要懂需求;好的团队既要有人牵头,更要有人协调。

山东大学所构建的特色育人体系,让我们有机会走进企业这样的实践场所。通过这次在润涵公司的实践,我切实体会到范记所说的“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国情、认知社会、了解民情,受教育、长知识、强能力”。这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更是一次 “大思政课” 的生动实践。我们在实践中了解到生态环保和农业发展的需求,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价值,也明确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从最初牵头对接企业,到如今实践基地的落成并参与学生实践,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山大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 “把书读厚再读薄” 的能力。就像秦总说的 “学过去只是开始,要反复理解基本逻辑”,我们既要在课堂上积累理论的厚度,更要在实践中提炼应用的精度,这大概就是 “学以致用” 最生动的样子。未来,我和团队会带着这份实践收获继续探索。因为我们知道 这:青年的成长从不是孤立的 “反应”,而是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 “协同反应”。这或许就是实践基地的意义,也是我们作为山大学子 “受教育、长知识、强能力” 的最终方向,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发展、回应社会需求中绽放光彩。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刘金昊 来自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责编:王莉莉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