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天下”支教队成员 张聿祺

发布时间:2025/07/31 20:06:52   点击:  

7月31日 星期四 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间的薄雾像被晨起的风悄悄收走的纱幔,露出青灰色的山脊和缀着露珠的玉米田。作为山东大学小树林支教调研团“川行天下”支教队的成员,我踩着沾着湿泥的石阶往上走,远处脚仙村村委的红砖墙在绿树间若隐若现。今天的任务与往日不同,我们要协助村支书整理农村低保户资料,并走访村里的老党员与低保户,以另一种方式贴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来到村委办公室,村支书戴着老花镜,手指在表格上划过,逐行向我们讲解:“这栏家庭收入要精确到角,务工收入和种植补贴得分开记,不然系统审核通不过。”我们迅速分成三组,一组核对原始资料,一组录入电脑,一组负责归档。我攥着鼠标的手心很快沁出了汗,眼睛紧盯屏幕上的数字。阳光透过木窗棂斜斜照进来,在档案袋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原本杂乱的资料渐渐变得条理清晰。这过程虽繁琐,指尖划过的每一份表格里,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让我深深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严谨与不易。

下午,我们跟着村支书踩着田埂往村里走,稻穗在脚踝边轻轻摇晃,惊起几只蚂蚱蹦进草丛。走进老党员陈爷爷家时,最先闻到的是柴火混着草药的味道。陈爷爷正坐在门槛上编竹筐,见我们来,他放下手里的篾条,粗糙的手掌在蓝布褂子上擦了擦,浑浊的眼睛里瞬间亮了起来。“坐,快坐!”他搬来几个小马扎,声音带着山里老人特有的沙哑。聊起年轻时入党的故事,他忽然起身从里屋摸出一个铁皮盒子,打开时“咔哒”一声轻响——里面铺着红布,放着一枚褪色的党徽和锈迹斑斑的纪念章。“这是五十年前入党时发的”,他用指腹轻轻摩挲着党徽,“那时候在公社修水渠,党员都抢着挑最重的担子,我就想着,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阳光穿过屋檐下的玉米串,在他银白的头发上跳跃,墙上的党徽虽然褪色,却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老一辈党员用一生践行着初心与使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随后,我们来到李奶奶家。还没进门,就听见竹篱笆里传来“咯咯”的鸡叫声推开虚掩的木门,堂屋里的景象让人心里一暖:李奶奶正和两位邻村的老姐妹围坐在桌边,纸杯里的山茶水腾着热气。见我们进来,李奶奶连忙扶着竹桌站起来,她的背驼得厉害,站起来时身体像一张拉满的弓,“盼着你们来呢,”她咧开没牙的嘴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朵花,我们帮她扫掉墙角的蛛网,把歪倒的柴火垛码整齐,李奶奶就坐在旁边看着,絮絮叨叨地说:“孙子在镇上读初中,每周回来带两个馒头;低保钱每月准时到账,够买米和油啦。”说到孙子,她从枕头下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奖状,上面“三好学生”四个字被摩挲得发亮。临走时,李奶奶非要往我们兜里塞自家土鸡生的鸡蛋。她站在门口望着我们走远,瘦小的身影在暮色里渐渐变成一个黑点,那依依不舍的眼神,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青年要自找苦吃”,此刻忽然懂得,这“苦”里原是藏着土地的馈赠。当我们蹲在田埂边听李奶奶算清每笔补贴账,看她用枯枝似的手指点着计算器,“啪嗒啪嗒”的声响里全是对生活的认真;当老党员用布满茧子的手翻开泛黄的党章,字里行间都是岁月磨不掉的赤诚。青春的坐标不再困于书本的页码。车窗外的村寨渐次亮起灯火,像撒在山间的星子,而我知道,明日晨光里,我们会带着更沉的行囊走向教室。那里面装着昨夜记下的民生温度:是陈爷爷竹筐里未编完的篾条,是李奶奶奖状上模糊的字迹,是档案袋里每张表格背后的烟火气。这些都将化作粉笔灰,落在孩子们望向远山的眼睛里。作为山大学子,作为支教团的一员,我会把今日的感悟化作前行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让青春在这片乡土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张聿祺 来自单位:外国语学院 责编:刘方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