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榴语,山河同心”寻根溯源民族调研团成员 罗淼

发布时间:2025/08/05 20:25:44   点击:  

8月5日 星期二 晴

今天,阳光像一条细长的侗锦,悄悄铺在讲台上。我站在阳光中间,像站在一条柔软的河流里,看一群小鱼游过来,那是教室里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带着水纹一样的惊喜。——这堂以侗族花纹为主题的文化课,正让少数民族的文化密码,悄悄叩开孩子们的心扉。

课堂以一段侗族风情纪录片导入,秀丽的侗寨风光、精美的服饰与建筑瞬间抓住学生们的目光。“这些花纹有什么特别之处?”我的提问引出主题,开启了对侗族花纹的探索之旅。

讲解环节中,PPT展示的鱼纹、蜘蛛纹、太阳纹、井纹等纹样让学生们目不暇接。我结合侗族历史与习俗,揭秘了纹样背后的故事:鱼纹承载着对纯净生活的向往,常见于织锦背带,寄托长辈对孩子的祝福;蜘蛛纹与侗族“萨”神信仰相关,被视为平安与喜事的象征;太阳纹作为“万物之神”的化身,在儿童服饰中传递着健康成长的祈愿;而井纹则源于侗族人对水的崇敬,见证着村寨的生活智慧。

实践环节里,学生们化身“纹样传承人”,彩笔勾勒,太阳纹、水波纹纷纷跃出纸外:有的临摹简洁灵动的鱼纹,有的尝试创作抽象的太阳纹,还有的小组合作制作“侗族花纹卡片”,将纹样绘制与文化解读一一对应。互动游戏中,“花纹展示卡”与“文化解读卡”的匹配挑战,让课堂氛围愈发热烈——学生们在抢答与讲解中加深了对纹样的理解,正确匹配的小组收获了奖励贴纸,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课程尾声,我们共同回顾了侗族花纹的文化密码,欣赏我们共同画出的那些歪扭的鱼纹、灵动的蜘蛛纹……这些花纹此刻倒像有了生命——不是被笔尖牵引,不是被丝线拉扯,是顺着孩子们眼里的光,循着他们轻声念叨的“好运”“祝福”,就那么自然而然地,从屏幕上、书页里滑下来,游进了他们的掌心,跃上了他们的指尖。

或许今晚,就有孩子在梦里跟着织锦里的鱼纹游进清澈的溪,或是看蜘蛛纹在月光下轻轻爬,把侗族人藏在针脚里的暖,悄悄记在了心里。希望那些曾隔着岁月与地域的文化符号,能借着一堂课的光,成为孩子们掌心可触、梦里可寻的朋友,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罗淼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