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5 20:32:50
点击:
今天,当我踏入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的大门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这座看似普通的科研机构,却肩负着守护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使命,每一项研究都与我们的生态环境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穿过刻有海洋生物图谱的连廊,研究员周老师已在等候。他的白大褂口袋里别着一支磨损的钢笔,笑着说:“实验室像微型海洋,藏着无数看不见的‘居民’。” 推开玻璃门,消毒水混着海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消解了我对科研机构的刻板印象。随后,我们走进了细菌等微生物的检测区域。两道厚重的防护门和中间的缓冲间,形成了严密的生物防护屏障。研究人员告诉我们,这里的灭菌锅能达到115℃、121℃和134℃等不同高温,可根据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灭菌参数。培养箱区域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不同的培养箱上清晰地标注着温度,44℃的培养箱专门用于大肠杆菌培养,其他温度的培养箱则对应不同的微生物种类。
病毒培养室里,淡蓝色生物安全灯静静流淌。周老师指向实验台:“这些细胞培养瓶是病毒的‘陷阱’。” 他轻叩恒温箱,淡黄色培养液中悬浮着细密细胞团,“海水里的病毒1升仅几十个,得让它们在细胞里住72小时,等病变像雪花扩散才能捕捉。” 操作台上,离心机以每分钟3000转旋转,样本管划出银色弧线,似在进行微观狩猎。
微生物检测区的铅制防护门 “咔嗒” 锁闭,缓冲间风幕机嗡嗡作响。周老师指着压力表:“负压环境让微生物跑不出去。” 灭菌室里,三座银灰色灭菌锅震颤,指针在115℃、121℃、134℃间跳动。“对付芽孢杆菌,得用134℃蒸汽焖20分钟,像给微生物上‘高压桑拿’。” 他拧开安全阀,白雾裹挟热浪喷涌,转瞬凝成冷云。
培养箱区域如恒温迷宫,指示灯明明灭灭。44℃红色培养箱前,周老师抽出抽屉:“大肠杆菌最爱这温度。” 培养皿里,金色菌落连成涟漪,“每个都由上亿细菌组成,是微生物的‘自画像’。”37℃箱中,李斯特氏菌形成针尖黑菌落,他用接种环挑起一点:“这‘潜伏刺客’在冰箱活半年,污染海鲜可致败血症。” 显微镜下,短杆状菌体泛着紫色光晕,令人心悸。
展示区冷藏柜里,近十年标本静静陈列。周老师取出2018年胶州湾赤潮样本:“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毒,我们连续45天凌晨三点取样,才在毒素超标前预警,避免上百起中毒。” 超净工作台吐出层流风,“这里每立方空气尘埃≤35个,比手术室更洁净。”
参观时间已然结束,周老师的话却时刻回响在我心中:“真正的防线,在每个数据背后的较真里。”正是一个个像周老师的研究人员的努力,才使生物安全得以保障。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来自单位: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