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5 20:33:43
点击:
8月5日,我们为期一个月的智能车项目实践暂告段落。回望这段充实的时光,从企业参访的启迪到实验室攻坚的专注,每一步都浸透着探索的热忱。
实践之初,我们前往青岛澳氏渡龙创投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参访。在企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的细致引导下,我们依次走进生产线、技术中心与实验室,系统了解了这家创投机构的运营架构、项目孵化全流程,以及创业落地的关键节点与实操逻辑。这场参访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从校园理论通向产业实践的认知窗口。
回归校园后,团队依据兴趣自主划分为气垫越野、极速越野、独轮信标等竞赛组别。整个暑假,我们埋首于智能车的研发闭环中——硬件的精密制作与反复调试、机械结构的细致调整与持续改良、软件算法的快速迭代与深度优化,每一项突破都凝结着团队的协作智慧。
我所在的极速越野小组共三人,这一个月的实验室时光至今历历在目。我们从电路板的毫米级焊接校准起步,逐一完成传感器的适配调试,最终实现硬件系统的稳定搭建与性能跃升;针对车模转向灵活性、避震悬挂协同性及重心平衡性等核心指标,通过三维建模仿真与数十次实物测试,让机械结构在多轮改良中不断逼近最优运行状态;算法层面则聚焦数据处理实时性与控制逻辑容错性,创新融入 GPS 与惯导融合的循迹方案,同步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调试。


作为室外组别,烈日下的操场是我们的常驻地。正午阳光炙烤着车模的金属外壳,也晒黑了我们的臂膀;深夜的实验室里,电路板的指示灯与电脑屏幕的微光交相辉映,常常一抬头已是东方泛白。如今回想那些连轴转的日子,疲惫感才后知后觉涌来,但当时心中唯有破解难题的执着——为消除一个毫米级的偏差反复推演参数,为优化0.1秒的响应速度重构算法逻辑,而当调试成功的车模平稳驶过赛道时,那种纯粹的喜悦足以抵消所有辛劳。
在科技与产业加速迭代的今天,工科学生的成长坐标系早已超越课堂的四壁。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根基,但对工程实际的深刻理解才是腾飞的翅膀。我们需要主动走出课本,在企业参访中触摸产业脉搏,在实验室攻坚中锤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方能弥合知识与实践的鸿沟。正如指导老师常说的:“真正的认知始于动手,唯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知晓能力的边界,更能发现潜能的无限。”
这个盛夏,当蝉鸣与代码在实验室里交响,我们在智能车的赛道上不仅破解了技术的密码,更揭开了自我蜕变的成长方程式。从初遇嵌入式系统的茫然无措,到深夜调参时显示屏突然跳动的正确波形;从机械结构反复迭代的焦灼,到试车场上那道终于笔直的轨迹——每个从零到一的突破都在诉说:真正的创新永远始于笨拙的试探,成于执着的深耕。这条赛道没有终点,每个技术参数的突破都在为下一个创新埋下伏笔,每次看似微小的代码优化,都在为智能驾驶的未来书写新的语法。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王溪川 来自单位: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