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网童行”社会实践团队成员 闫珂妮

发布时间:2025/08/06 20:34:33   点击:  

8月6日 星期三 晴

法院的晨光总带着一种肃穆的温柔。实习第二周的清晨,我踩着石阶上的光斑走进办公楼时,书记员姐姐正在整理卷宗,见我来便笑着点头——这些天跟着她核对证据、录入信息,指尖拂过的卷宗边角已从陌生变得温热。但今天,我的帆布包里装着另一份重量:几张写满问题的稿纸,和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思绪忽然飘回期末周的图书馆。在队长耿执同学的组织下,我们组成了“净网童行”调研团,完成了前期的立项等工作。后来的日子,我在知网的论文库里穿梭,在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驻足,那些关于网络猥亵的案例像细密的针,扎得人心里发紧。原来在看不见的网线另一端,竟有那么多稚嫩的身影在黑暗中挣扎。

暑假的法院实习像一道光,照亮了理论与现实的缝隙。当我望着立案大厅里“司法为民”的匾额时,忽然明白:纸上的法条终要落地,我们的调研不能只停留在文字里。于是我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打磨,把那些啃透的论文观点、网页案例,凝结成三个沉甸甸的问题——法院如何撕开网络犯罪的伪装?这些案件藏着怎样的防治密码?法徽之下,又该如何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

庭长的办公室里,我有些紧张地说明来意,递上调研提纲。他接过提纲翻看,看到“隔空猥亵”四个字时,抬头笑着说:“这个选题很有意义。”他的肯定让我放松了不少。随后,他从书柜里拿出几本案例汇编,上面有很多批注。他指着其中一个案例说:“你看这个,嫌疑人用游戏皮肤诱导孩子发私密照片,这种行为隐蔽性很强。”接着,他结合案例详细讲解,提到了这类案件中存在的直播平台管理漏洞、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弱、取证困难等实际问题,让我对“隔空猥亵”的理解从概念层面落到了具体的司法实践中。

原来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罪恶早已换上了新的伪装。它躲在社交软件的对话框里,藏在直播镜头的阴影中,借着虚拟世界的掩护,悄悄伸向那些尚未长成的灵魂。庭长说,不同于传统猥亵的直接伤害,这种“隔空”的罪恶更像慢性毒药,它会在孩子心里种下恐惧的种子,却很难留下清晰的证据链条。我望向窗外,忽然想起那些论文里的数据——青少年在网络中受侵害的比例逐年攀升,而他们的呼救,往往淹没在键盘的敲击声里。

临走时,我问起普法宣传的事。庭长望着墙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标语,轻轻叹了口气:“基层法院的案子像潮水,我们能做的是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但预防的堤坝,需要更多人来筑。”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肩上的重量。法学生的暑假不该只有空调和课本,那些卷宗里的眼泪、庭审中的哽咽,都在呼唤我们走出象牙塔,把法条变成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把案例变成社区里的警示钟。

暮色漫进法院的长廊时,我握着那页写满批注的调研笔记,忽然懂得“净网童行”四个字的分量。它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而是要我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声音传递力量。网络从来不该是法外之地,而守护那些在屏幕前睁大眼睛的孩子,是每个法律人写给时代的答卷。

走出法院大门时,晚风带着夏末的凉意。我抬头望见天边的晚霞,像一块被染透的画布。或许我们的力量微小如星,但只要无数束光汇聚,总能照亮那些被阴影笼罩的角落。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作者:2024级本科生 闫珂妮 来自单位:法学院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