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7 20:57:41
点击:
历经周密的筹备,携带着各色丝线,铜丝与纸模,我们迈出了走向社区的一步。即便有一路的酷暑闷热,即使缠花看似已不再红火如特色工艺,但仍有许多位居民积极报名了这次的缠花学习。

等到活动室逐渐被居民填满,缠花教学也正式开始。同学捻起光滑的丝线,熟练的缠绕着纸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着,“丝线要松一点,但是不能散……”众人好奇的围拢着,手中拿着铜丝与纸模,眼里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彩。阿婆们极为耐心的细细缠绕着,究竟是长久与针线打过交道的,手指逐渐灵巧起来,渐渐掌握了窍门。小朋友们也渐渐褪去上蹿下跳的急躁,而是静静坐在座位上与丝线相和。空调的风吹起案头细碎的彩丝,几缕翠青与鹅黄飞舞着,氤氲出众人全神贯注的眼神。
最记得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婆,眼神已不太好,动作迟缓却不曾停歇。丝线屡屡滑落,她却只轻叹一声,而后用布满老茧的手重新开始,只见同学附身靠在她身边,小声提醒,遍遍示范,她的指尖才逐渐找寻到缠花的韵律,渐渐缠出了竹叶的轮廓。

“诶哟,我缠出来了。”当第一份竹叶簪在阿婆的手中成型时,老人家颤巍巍的托起那抹翠绿,整个活动室漾开喜悦的涟漪,小小的竹叶簪被手手相授,那朵花虽不完美,却骤然燃起了所有人的斗志,大家细望着自己桌头的几片竹叶,期待着属于自己的成就。原来创造竟能如此轻易点亮不远处的希望。原来坚持竟能重塑老去的躯体。可见朝乾夕惕,功不唐捐。
时光温柔的流淌于每个人的手中,幻化为一个个精巧的作品。人们高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称赞。当阿婆将缠花珍重的收藏于布包的最深处,当年轻的小姐姐用缠花发簪挽起自己的头发,当稚子仰起头等待大人为其带上自己的作品……那些曾被岁月半掩的传统文化与技法,此刻正以最朴拙也最鲜活的方式,重新扎根于街巷的烟火深处。
随着汉服,簪娘的爆火,缠花已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沉默的标本,而是化作一缕缕有温度的丝线,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此时我才惊觉,传统文化进社区,不是为了技艺的传承,也不仅是为了文化的科普,其真谛在于将古老文化的脉络重新活进市井烟火的寻常巷陌,让缠花不再依附于某一类人群,而是作为一种可广泛使用的装饰品融入日常生活。缠花的古老灵魂终于得以在当代屋檐下,找到新的栖所。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涂语倩 来自单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张穆楠 朱若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