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同音·筑梦团”实践队成员 阿卜杜许库尔·居麦

发布时间:2025/08/07 21:45:08   点击:  

8月7日 星期四 晴

晨曦初露,阳光如纱幔轻柔地拂过广袤大地。彼时,我们的车辆正缓缓碾过通往大泉湖村的道路,车轮下扬起微微尘土,似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独特的印记。今天,我怀揣着使命与期待,要将普通话这颗种子,播种到这片居住着塔塔尔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群众的土地。我深知这绝非简单的语言传授,更像是搭建一座坚固而温柔的桥梁,让这片土地通往更广阔的世界。

抵达村委会时,各组村民早已聚拢在此。按照计划,我们先跟着村民参加升旗仪式,再开展推普活动。随着村支书一声“升国旗,唱国歌”,大家齐刷刷望向缓缓上升的国旗,齐声唱国歌的声音里,藏着对“祖国”二字共通的热望。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即便语言有别,我们仰望的目光早已紧紧相连。升旗仪式后,村支书用哈萨克语安排事务,我注意到不少村民面露困惑——这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今天的任务不只是教几句普通话,更是要点燃他们“走出去”的兴趣。

走进活动室,我先用普通话和维语双语讲解学习普通话的意义:“学好它,能跟外地客商聊收成,能给远方打工的孩子视频时多说几句贴心话。”随后教了五句日常用语,从“您好”到“多少钱”,村民们跟着念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有位戴头巾的阿姨总把“谢谢”念成“谢些”,便拉着我反复纠正,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来。最后我们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哈萨克语的和声混着普通话的旋律,像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了一幅画。结束时,一位大叔用生硬的普通话说“辛苦啦老师”,我的心弦猛地被拨了一下——原来我教的不只是语音,是给他们的喜悦找一个更宽敞的出口,让村口的热闹、家里的牵挂,都能顺着这语言的桥,走到千里之外。

下午的活动室里坐满了低年级学生。他们在学校已有普通话基础,我便围绕《写好规范字》开课。邀请一位哈萨克族男孩写“国”字,他的竖钩歪成小月牙,“玉”字的横画用力到铅笔几乎折断,整字看着像要“摔倒”。“老师我写坏了”,他抿着嘴低头。我指着字笑:“你看每一笔都在努力站好,这就是最好的‘国’呀。”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窗外的麻雀,我忽然懂得,规范字里藏着的,是他们对“共同”二字最纯真的向往。

大泉湖村的经历像颗种子,在接下来三天里,我们带着它走进了另外三个村。后三站的推普对象多是学生,课堂便多了几分活泼。在二屯村,我们用“词语接龙”教孩子们说“民族团结”“家乡真美”;在大泉湖村,让他们用普通话讲自己民族的故事,塔塔尔族小姑娘说撒班节的舞蹈,哈萨克族小男孩讲冬不拉的传说,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

除了授课,我们还带着问卷挨家走访。在古城乡果园村门口,一位维吾尔族母亲在问卷上勾选“孩子回家常教我们说普通话”时,眼里闪着光:“他说要当翻译,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葡萄有多甜。”这些调研数据或许终将沉淀为报告,但那些瞬间的眼神与声音,早已刻进我的记忆。

四天走了四个村,从教老人说“你好”到听孩子讲梦想,从问卷上的字迹到课堂里的歌声,我渐渐明白:推普从来不是让语言变得单一,而是给每种声音安上翅膀。当维吾尔族的歌谣能用普通话讲给更多人听,当哈萨克族的牧歌能与远方的赞叹共鸣,这座由语言搭建的桥,便会让每个民族的故事,都在更辽阔的天地里生长、发光。此次推普活动,不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传递与心灵的沟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语言文字在促进民族团结、传承优秀文化中有着关键作用。山东大学天山同音·筑梦团积极投身其中,通过趣味课堂、文化交流等形式,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让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顺畅交流,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推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意义深远的事业,它关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关系着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我们要持续发力,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连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文化纽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语言力量 。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阿卜杜许库尔·居麦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张穆楠 朱若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