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8 21:02:44
点击:
盛夏的阳光透过薄云,洒在社区狭小却温馨的教室里。我推开三楼那扇熟悉的木门,孩子们清脆的朗笑夹杂着空调的凉气迎面而来。他们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好,眼神里闪着好奇的光。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化身一个个“密码小特工”,跟随我一起走进神秘的密码世界。
我设计这堂趣味密码学课,是想让原本深奥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知识,变成一段有趣的旅程,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第一次触摸到“密码学”的轮廓,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也许多年后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开课没多久,我播放了一段趣味科普动画。故事里,主角为了把秘密信息安全送到朋友手里,巧妙地用上了“密码”,避开了偷看的坏人。伴着轻快的配乐,密博士在画面中讲述着密码的由来。孩子们时而瞪大眼睛,时而凑在一起小声交流:“小原老师,我们真的能用密码保护自己的秘密,让坏蛋看不懂吗?”那一瞬间,好奇心像火花一样,在教室里接二连三地点亮。

随后,我拿出一条纸带,螺旋缠绕在笔上,沿着纵轴书写文字,再将它解开——字迹瞬间变得杂乱无章。孩子们探着身子,满脸惊讶:“怎么纸带上的文字变得看不懂了呢?”我顺势带他们走进“斯巴达密码棒”的故事和原理。轮到他们亲手尝试时,发现用不同粗细的棍子缠绕密信,解出来的内容可能完全变了样——有人笑说这是密码的“小脾气”,也有人认真记下了背后的原因。
最让他们兴奋的,是凯撒密码转盘的环节。我在屏幕上展示制作好的字母环,按着孩子们的指令一点点转动、记录,一道道密文在他们手中诞生,又被迅速破解。“C向后移两位是E!”“KHOOR原来是HELLO!”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欢笑、讨论、偶尔的小小争执,每一次眼神交汇,都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分享的快乐。

最后,我让计算机参与破译,当屏幕闪过26种可能,眼神停在“HELLO”的那一刻,孩子们发出一阵惊叹,仿佛第一次见到魔法。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破译了一串字符,更是见识到知识与工具结合后的力量。
等他们最终破译出我在课前留下的那句密文时,教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欢呼、笑声此起彼伏,还有孩子兴奋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了。窗外的阳光正好斜斜洒进来,映在一张张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上,那神情里有满足,也有些得意。我想,这堂课带给他们的,不只是解开谜题的答案,更是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十二天的支教时光,我在不同的身份间切换:讲台上的老师、其他课程的助教、课间看护孩子们的大哥哥。无数画面在脑海中闪回:和队友们打车上下课时,在车里分享着自己每天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孩子们提前守在教室门口,手捧零食等待着我们;小男孩在手工课后送我用扭扭棒做的蓝星花;我们每天放学与孩子们说的“明天见”的约定以及孩子们眼中藏着的期待……
结营那天,一个孩子跑到我跟前问:“小原老师,明年你还会再来吗?”我顿了顿,笑着回答:“明年会有更优秀的哥哥姐姐们来陪伴你们,但未来很长,我相信,我们会在知识的路上再见。”他们的回应久久停留在空气中,不喧闹,却很真,很暖。
归途的列车吞没暮色。耳边回荡着他们喊“小原老师!”的清脆声音;背包里,密码棒与与那朵蓝星花静静依偎。或许,教育的意义就是这样一场“双向加密”:我们为知识披上童趣的外衣,孩子们则为它添上最明亮的注解——就像那转盘上跳动的字母,终将在他们的人生中,被破译成一片星辰。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夏执原 来自单位: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责编:张穆楠 朱若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