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9 21:35:44
点击:
今天,我们“豫见山大”实践队来到了山东大学定点帮扶的河南省确山县三里河乡老臧庄村。出发前,天空飘起蒙蒙细雨,细密的雨丝给田野村舍笼上薄纱,空气里浸着清润的凉意。但这雨丝丝毫没浇灭大家的热忱,队员们攥着实践手册轻声交流,眼里的期待像火苗般跳动——这场雨,反倒给即将开始的行程添了几分别致的韵致。
迎接我们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力勇,他一身利落的运动装,笑容里带着股爽朗劲儿。“想不想看看我牵头的‘蟋蟀经济’?”他神秘一笑,瞬间勾住了我们的好奇心。跟着他走进一间摆满瓶罐的屋子,他拿起一只罐子打开,里面的绿色蟋蟀正振翅欲飞。“这小虫子,能让村民年均增收三千多呢。”张书记笑着介绍,说自己借鉴外地经验,带着村干部试水温、搞电商,还建起了驻马店首家蟋蟀市场。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学材料出身的他,竟把年轻时的爱好变成了村民的致富路。

随后,在带领我们参观的同时,他又聊起了“信鸽经济”“绿农经济”“提琴经济”,从产业规划到落地细节,从技术原理到工厂内容,条理清晰得像在拆解一道复杂的课题。我们一边听一边点头,暗自佩服他“想到就干”的冲劲和啃硬骨头的韧劲。
实践接近尾声时,张书记招呼我们围坐在一起,语气激动地说起山东大学与确山的缘分。“从2012年到现在,山大帮了我们13年啊!”他掰着手指细数:教育上援建教学楼、设助学金,医疗上派专家驻点,产业上送技术、搭平台……村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点点亮起来的。听着听着,我胸口涌起一股热流——作为山大人,这份跨越千里的帮扶情谊,让我由衷自豪。
“你们知道吗?张书记也是山大的学生!”一旁的村民插话道。我们顿时炸开了锅,张书记笑着点头:“2023年我来这儿当第一书记,算是接了母校的接力棒。”随行的工作人员补充说,这两年他带着村民修了1500米水泥路,铺了1600米饮水管道,建了运动场和科普基地,还组织确山学子走进山大游学。那些数字背后,是750人告别泥泞路,是565户喝上放心水,是60个孩子眼里亮起的光。
临走时,张书记紧紧握住我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雨丝传来:“学弟,你们要好好学,将来做能为国家扛事的人。”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进我心里。
回程时依旧阴雨绵绵,车窗上的雨痕模糊了村庄的轮廓,却清晰了我心里的方向。张书记用行动告诉我们,所谓“栋梁”,从不是困在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把学识变成让泥土生金的力量,把理想种进乡亲们的生活里。他接过母校的帮扶接力棒,在田间地头书写答卷;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山大人,更该带着这份“扎根大地”的信念,把学问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雨还在下,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比阳光更炽热——是一代代山大人“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誓言,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赤诚。未来的路还长,但此刻我已明白,所谓成长,就是像张书记那样,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一片土地。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岳铭俊 来自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责编:张穆楠 朱若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