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3 20:18:14
电赛培训开始前,物资管理部的同学对着各种各样的物资犯难,我便加入帮忙。给电机分型号、给舵机贴参数标签、将核心板按品牌归类,还有那些各式各样的模块——传感器、驱动板、通信模块,都一一归位放好。指尖划过这些带着金属凉意的物件,成了这段日子最初的印记。
培训时,常有同学在物资柜前急寻零件。有人找特定型号的舵机,我凭着整理时的记忆拉开第二排中间的柜子,帮备赛的同学们让这些关键部件触手可及。电路板焊接练习时,我常凑在同专业同学旁:张学长教我用精密量具校准传感器,李同学分享机械结构优化流程。有人问起核心板或模块的位置时,我不仅会说清地方,还会提醒配套的接线端子在哪,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奇妙、很满足。
备赛到比赛结束,烙铁从生疏到熟练,图纸模块从抽象到清晰。记得和队友为优化机械臂抓取角度熬到深夜,吵着吵着画出新方案;记得第一次调试出完整时序时,击掌声响彻实验室……这段日子,我摸清了单片机、传感器等模块用法,学会在有限材料里最优安排——先搭框架再填细节。
比赛结束那天,我最后一个离开821实验室。窗外的蝉依旧嗡嗡响,只是少了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桌上的烙铁架摆得整齐,贴满便签的物资柜静静立着。人去楼空的房间里,空气仿佛还留着焊锡的味道。
窗外梧桐叶沙沙响,我默默感慨到,加入极客小组的意义是我们一起熬过的夜、解过的题,是彼此递过的烙铁、说过的 “谢谢”。这些日子,我收获的不只是技术手册上的知识点,不只是模块用法和时序安排的技巧,更是一群能并肩作战的朋友。或许实验室会暂时空着,但那些共同成长的痕迹,早刻进了我们手里的工具、心里的底气。
【作者:2024级本科生 黄乔添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刘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