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3 20:35:05
为了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我们“闽脉承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福建省漳州市徐竹初木偶艺术馆,观赏并体验了福建省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布袋木偶。
在徐竹初木偶艺术馆精致的舞台上,一幕幕生动的表演不断上演。青年表演艺术家杨锦伟老师以其精湛技艺,为观众们献上了经典剧目《闹新春》与《雷万春打虎》。《闹新春》中,憨态可掬的木偶们或舞狮、或表演杂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扑面而来;《雷万春打虎》一折,则惊险刺激,木偶打虎的动作刚劲有力、虎虎生风。方寸舞台间,杨老师与表演者们仅凭一双手掌在布袋之中精妙操控,便将木偶的喜怒哀乐、一招一式演绎得活灵活现,让队员们深刻领略到“十指能做天上人,掌上可出千古事”的艺术真谛。

此外,杨老师与表演者们还表演了非传统剧目《大闹玉虚宫》。该剧目巧妙运用当下大热电影《哪吒2》中的元素,以传统木偶技艺演绎新潮IP故事,在保留非遗内核的同时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
表演结束后,杨锦伟老师热情邀请实践队员走进神秘的后台。那里,有多元的木偶角色、精巧繁复的机关道具。杨老师亲自示范,细致讲解木偶的构造原理、操纵技巧以及不同行当的表演特色。他轻轻套上布袋,现场演示了木偶打戏中的“长打长”技巧,有挑刺、格挡、摆头躲避。看似简单,却需要手腕、手指乃至手臂的精准协调与力道控制。我尝试了一下用木偶挥舞棍棒,随后便惊叹于这“布袋之下”的深厚功力,更感受到传统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与坚守。
在随后的专访环节,实践队员们围绕“布袋木偶艺术的创新发展与当代传承现状”这一核心议题,与杨锦伟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杨老师坦言,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他既肩负着守护传统精髓的重任,也积极探索着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的路径。《大闹玉虚宫》就是通过书写符合当下热点的方式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生机。他分享了此类将流行文化融入传统剧目的实践,以及尝试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走进校园开展普及教育等创新探索。同时也道出了在快节奏社会中,非遗艺术面临的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等现实挑战。
此次徐竹初木偶艺术馆之行,对“闽脉传新”实践队而言,不仅是一次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与责任启迪。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当以青春之眼发现传统之美,以青春之智助力文化创新,让如漳州布袋木偶这般璀璨的东方艺术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段显峰 来自单位: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刘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