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5 21:41:48
从牛津回来,时不时会想起夏令时仿佛永不落幕的白昼,此起彼伏略显聒噪的教堂钟声,还有时晴时雨令人摸不透的天气。
两周的牛津之行,足够我们不紧不慢地去体验一种新的文化,上课、读书、逛超市、出游……以参与者的方式融入牛津文化,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着。

我所参加的PPEL模块从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律多维视角出发,关切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例如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技术变革与数字治理等。课堂上理论的讲授从不枯燥,总有丰富的现实案例辅助理解。例如国际关系方面就花了一个讲座的时间详细探讨中英关系。比起具体知识,我收获更多的是学习的视角。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律并不应被看作孤立的学科,而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时代要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诚然每一门学科都是博大精深、难以穷尽的,但在看待和分析具体问题时,我们应当理解它不是单纯的“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而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分析它,才能对问题和我们的时代获得更全面的把握。

在牛津,最惬意的时光是午后,在下午的课开始之前可以自由地在街上闲逛。我最喜欢的事情是随机走进街角一家书店,在下沉阅览室的书架间与某一本旧书相遇——英国有很多二手书店。低矮的房顶,淡淡的木质气息,白炽灯打在略卷边的书角上,一个小时的光阴就倏然飞逝。
而此外,牛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为“野生动物园”——鸽子在街上大摇大摆地成群穿行,学院的乌龟有自己的豪华小房子;植物园门口酷似黑松露条的松鼠,半夜打架的狐狸和獾……总是拧不开的矿泉水瓶盖原来是为了防止海龟误食的环保设计。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我们对于未来生态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在这一刻,文化的共融共通性具象化。而英国在环境保护尤其是动物保护方面的举措,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从希思罗机场起飞,穿越斯德哥尔摩的极光和莫斯科的日出,看着机上大屏里的航线图,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轮廓突然如此清晰。而我将带着这份难忘的牛津记忆,回到我的时区,继续充满热情地学习和生活。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古晨曦 来自单位:哲社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