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7 21:03:57
点击:
今天,文物全科的实习已经过半。虽然现在才体验工地生活仅仅6天,但是我们对考古以及未来基层工作的认识较之以前,已经加深了许多。
刚来工地时一切都是未知与新鲜的,任何重复与枯燥的工作在我们眼里都是新奇的、宝贵的,因为我们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尚且不足,所以只要能帮上工地一点点忙,我们就很开心了。
我们实习的地点是菏泽市定陶汉墓M2,经考证为汉哀帝母亲丁姬之墓,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黄肠题凑墓地,规格极高。工地工作主要分三大块:考古发掘、黄肠题凑木质保护、文字砖修复。
最初三天,我们投身黄肠题凑木质保护工作。首日以观察学习为主,看他人如何操作。该墓黄肠题凑用柏木,柏木经吸水弄干后,保护工作分三步:数码摄像→红外摄像→资料录入。红外摄像用于拍摄木头上的文字,若有刻印还要拓印。次日我们体验拓印,木头上的字极小,需用小块宣纸轻拓,稍有不慎就会着墨不均,十分考验耐心与专注。拿到一根木头,老师先拓完,再给我们练手,一开始老师一直在旁边看着说:“轻点,轻点,再轻点”,直到不知道练废了多少张后,我们才能拓印出来一张合格的。

之后,我们来到“茵”的清理区。“茵”虽在《周礼》中有记载,却是首次发现实物,可理解为草编“地毯”。因上面长了菌落,需进行清理,就像给它 “治皮肤病”。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极大耐心,得用小刷子和木版一点点刷、刮,直至白色晶体和菌落完全消失,常常一坐就是一个小时。

到了今天,我们在距地面11米的考古发掘现场,用小铲子一下下刮着坚硬、潮湿的土。土的表面是黄色的,技工师傅们用铁镐凿开一层后,露出灰色土层,再用铲子一刮,土层就像苹果皮般脱落。慢慢的,崎岖不平的表面变得稍显平坦,一个个千年前工人留下的夯窝显露出来。
在闷热的大棚里,我们一遍遍重复相同的动作,汗水有时会模糊视线,腿也会蹲到酸痛。但时不时发现小陶片、看到排列有序的夯窝时,亲手发掘的兴奋便让人忘却了身体的不适。
10天能学到什么?对专业知识尚显匮乏的我们而言,很多工作还看不透其中门道,但能体会到这项工作的感觉,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明确学习方向,这样的认识十分可贵。文物全科计划为基层文保工作而生,责任重大,基层需要有专业背景的人,这正是我们专业的初衷。从课堂走向实践,才发觉自己知识贫瘠,难以应对实际工作。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以更专注的态度投入本科学习,不负这份地方上对文物全科的期待,对山大培养的信心。
【作者:2024级本科生 陈尚霄 来自单位:考古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