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8 20:25:18
点击:
天刚亮透时,东边的云霞还洇着淡淡的粉橘色,我和另外几名同学准时在书画院门口集合,“中国工笔画之乡”几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中流转着温润的光泽。负责人早已在庭院里等候着我们,他穿着藏青色中式立领衬衫,见到我们便热情地迎了上来:“欢迎同学们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穿过铺着青石板的院子,主展馆的大门在身前缓缓推开,一股淡淡的墨香混合着宣纸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展馆的墙上整齐悬挂着近百幅工笔牡丹作品,按照年代顺序徐徐展开。那些年代久远的画作,纸张虽已泛黄,但花瓣的轮廓依然清晰灵动。负责人介绍说,巨野书画最早能追溯到秦汉时期,上世纪70年代开始系统发展,现在已经是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我的目光顺着他的话语流转,被墙面上一组照片牢牢吸引:《锦绣春光》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绽放芳华;《花开盛世》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舒展着齐鲁文化的雍容气度。最令我震撼的是《盛世长虹》亮相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照片,那些熟悉的工笔牡丹,在异国的霓虹中骄傲地绽放着东方神韵。转身看向展柜,荣誉证书和奖杯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带动三千农户脱贫”的锦旗和“非遗保护单位”铜牌,在红与金的交辉里,藏着文化与民生交织的故事。
再往里走,便进了画室。二十余名画师正在长桌前潜心挥毫。执笔者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画师凝神落笔,也有身着简朴衣裳的村民正屏息勾描。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位农民画家,他们指节粗大,皮肤黝黑,可笔下牡丹却纤毫毕现,细腻如生,饱含着对美的执着。靠窗的画案前,一位穿碎花衫的大娘正在给叶片润染生机,她握笔的姿势沉稳有力,每一抹色彩都精准落定。交谈中得知,她家曾是贫困户,如今凭借这杆画笔,去年收入逾八万元,稳稳地踏上了小康之路。转过身来,隔壁的年轻画师正勾花瓣边缘,笔尖在绢上轻盈游走,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我凑过去看,他笔尖沾的金线亮晶晶的,便轻声询问:“这金线是古法吗?”他说“是古法,但以前只用在绢上,现在我们试着混点颜料,在宣纸上也能挂住色”。这让我感受到,艺术的“传承”要懂得在创新中求变通,如同求知一般,融会贯通方能开辟新境。
最后我们来到体验区。老师为我们准备了绘画工具:一支狼毫笔、一支羊毫笔、一碟墨汁和三种基本颜料。接过狼毫时,笔杆的沉实感出乎意料。我学着老师的示范,屏息凝神,依样勾描花瓣轮廓,但狼毫笔刚碰到宣纸,墨就晕开一个小团,我赶紧停手,一瞬间有些不知所措,老师见状,轻轻按住我的手背,带着我重新蘸墨、运笔。同时细细地为我讲解:“你看这花瓣,不是直的,是往里收的”。在她的引导下,笔尖渐渐驯服,一朵牡丹的雏形慢慢在宣纸上显现。
看着宣纸上渐渐成型的牡丹,思政课上关于文化与民生的论述浮现于脑海。巨野工笔牡丹最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让田间劳作的双手找到了新的价值,让祖传的技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来源。墙上那些农民画师的作品标价牌,无声地记录着他们从耕耘大地到描绘丹青的蜕变历程。在这里,每一笔勾勒都不只是艺术的传承,更是生活的希望。当古老的工笔技法成为村民们致富的“新农具”,传统文化的种子便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最深的根,它所萌发的,将是永不凋谢的春天。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张薇薇 来自单位:信息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