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治双擎,碳索未来”社会实践参与者 庞薇

发布时间:2025/08/23 21:53:27   点击:  

8月23日 星期六 阴

早晨的街道上,车辆渐渐增多,城市的脉搏开始跳动,我们跟随带队老师胡新明教授,前往胜利油田ccus 示范区。东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与生态敏感区,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此扎根生长。作为环境学院的学生,当课堂上关于碳循环的理论推演遇上这片土地上真实的技术实践,我们的调研便有了清晰的起点。

胜利油田CCUS示范区高89处理站与荆家阀室成为我们认识这个项目的窗口,纯梁CCUS 项目部副经理胡利军的讲解,更让理论与现实深度交融。踏入高89处理站,展板上的工艺流程图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复杂管线、参数背后,是碳捕集的精密逻辑。户外矗立的设备群在天地间勾勒出工业与自然交织的图景。绿色的储罐与纵横交错的管线,构成了二氧化碳注入前的“中转枢纽”。我们认真地观察每一组设备,结合副经理胡利军的介绍,对这些曾只在书本上了解的设备有了新的认识。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进入监控室,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数据与现场画面同步呈现,每一个参数的变化都清晰可见。屏幕前,身着统一工装的工作人员目光紧锁在自己面前的多个显示器上,眼神专注而锐利,快速扫描着压力、流量、温度、液位等成千上万条实时数据。任何一丝异常的波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转至荆家阀室,可见一座不大的砖砌阀室建筑和户外的工艺装置区。绿色的保温管线从地下穿出,经过阀室的截断阀和仪表后继续延伸。阀室墙上张贴着管道平面示意图和操作说明,旁边的宣传栏展示了CCUS相关科普知识。胡经理蹲下身,敲了敲地面厚重的阀门:“这些管道就像人体的血管,而阀室是控制血流的中枢。”通过介绍,我们还了解到,这里采用智能看管设备,工作人员只需定期巡检,这大大减轻了大家的工作强度。副经理胡利军还给我们简单介绍了胜利油田员工的福利待遇,笑着表示我们以后有可能也成为胜利油田的一份子。

调研中,我们以青年视角触摸到了这项技术的现实温度——它不仅是冰冷的工艺参数,更关联着企业的转型阵痛、社区的认知变迁,以及一个城市对“双碳”承诺的具体回应。而我们研习的碳循环、污染控制理论,也正化作这里的实践路径。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庞薇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