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青耕丝路·膳润疆来”社会实践队成员 艾柯代·托合提

发布时间:2025/08/23 21:00:21   点击:  

8月23日 星期六 阴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开始了我的暑期社会实践。今天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健康科普材料的维吾尔语最终翻译和校对工作。这是我们实践队此次伊宁之行的核心任务——将专业的健康知识,用最接地气的语言传递给当地居民。

我负责的三个科普板块——奶制品摄入、熏制肉食风险和主食纤维强化,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不少翻译的学问。在翻译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专业术语的转换难题。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这个词,如果直译成维语,很多老百姓可能听不懂。经过反复推敲,我决定把它译为"坏的胆固醇",这样既准确又形象。同样地,在说明熏肉的建议食用量时,我用"手掌大小"来代替刻板的"50克",让建议变得更加直观易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翻译"饱和脂肪"这个概念。起初我直译为学术用语,后来特意请教了当地的维吾尔族朋友阿依古丽。她建议说:"我们平时都说'身体难以代谢的坏脂肪',这样大家一听就明白。"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最好的翻译,往往就藏在老百姓日常用语中。在计量单位的处理上,我也下了一番功夫。没有简单照搬"毫升""克"这些单位,而是采用了当地居民更熟悉的"碗""小块"等表达方式。比如在说明每日奶茶饮用量时,我用"不要超过普通饭碗两碗"来代替"不超过500毫升",这样更符合居民的实际生活经验。上午十点,我们来到伊犁河路街道分院做宣讲前的最后准备。我看到一位维吾尔族老奶奶拿着我们制作的手册仔细端详,便主动用维吾尔语为她讲解。当我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每天奶疙瘩不超过三小块"时,她频频点头:"这个说法明白,比医院说的'克数'好用多了!"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翻译工作的价值所在。

傍晚整理材料时,我回想这次实践的点点滴滴。作为山东大学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为民族团结和健康事业尽一份力,让我倍感自豪。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学会了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不仅需要专业性和准确性,更需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只有当健康知识用群众最熟悉的方式表达时,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也让我明白了作为外语学习者的责任——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沟通的桥梁。望着窗外的落日余晖,我相信我们的工作就像这河水一样,正在缓缓浸润这片美丽的土地,为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这份体验,将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作者:2023级本科生 艾柯代·托合提 来自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责编:张穆楠 陈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