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参观者 周一凡

发布时间:2025/08/24 19:01:29   点击:  

8月24日 星期日 阴

踩着东营清晨的阳光走进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时,瓷砖地面映着“东营名片”的字样,恍惚间像踩在爷爷总说的“石油人的根”上。1500平方米的展厅里,空气里似乎都飘着老照片的味道——这是我第三次来,却第一次以实践队队长、以“油三代”的身份,带着实践队的同学细细看。

“历史不能忘记”展区的浮雕前,讲解员的声音混着光影落在“石油师集结”的画面上。那些扛着钻机、踏着盐碱地的身影,让我想起爷爷书房里那张泛黄的老照片: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站在简陋的井架下,背后是“一穷二白也要找石油”的标语。浮雕旁的展柜里,“三老四严”的搪瓷缸闪着光——“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爷爷教我背这句话时,手里还攥着他当年的钻井记录本,字迹被汗水浸得发皱。

转过拐角,“我为祖国献石油”几个红漆大字撞进眼里。沙盘上复刻着当年会战的场景:帐篷连成片,油罐车在土路上轧出辙痕,远处的井架直插云天。墙上的显示屏正放着杨维安的原创影像,画面里的石油工人吼着号子卸套管,忽然响起《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这是奶奶总哼的调子。她曾指着爷爷的铝盔说:"你爷爷戴了十年,内衬磨出了毛边,却总说‘这是咱石油人的勋章'。”展柜里摆着当年的铝盔,漆皮掉了大半,内侧刻着模糊的名字,像无数石油人没说出口的誓言。

最让我驻足的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展区。墙上的奖牌连成一片:“全国文明单位”“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旁边的展板里,“三老四严”的传统和CCUS技术的流程图并排贴着。讲解员说:“老一辈战天斗地找石油,现在咱们精益求精降碳排,都是为国担当。”这句话让我鼻子一酸——爷爷那辈扛着钻机在盐碱地扎根,父辈守着井站搞稳产,到我们这代,带着碳捕集技术回来,原来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展厅前言里写的“历史根脉”。

离开时,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石油精神”的题词在灯光下格外亮。回头望,三个篇章像一条河,从“历史不能忘记”的源头,流过“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急流,奔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远方。

走出展厅时,阳光正好落在“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题字上。爷爷的铝盔早已褪色,可石油精神从未生锈。我们从他们手中接过的不只是故事,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作为山大学子,我们丈量CCUS技术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双碳”目标铺砖。青春的意义从来都很具体——是像祖辈那样,把国家需要变成自己的方向,让科创报国的脚印,深深刻在这片石油热土上。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周一凡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张穆楠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