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话中华“吕音无界”团队成员 赵欣

发布时间:2025/08/24 19:31:47   点击:  

8月24日 星期日 阴

参与“吕音无界”团队探索吕剧的这段日子,像一幅绚丽且深刻的长卷,在我的青春岁月里徐徐铺展,让我满是成长与感动。

最初接触吕剧,是学校“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山伯》专场演出。当那带着济南官话和鲁中土腔的旋律响起,“俺”“喃”“忒好了”这些熟悉又亲切的方言,瞬间拉近了我与这门艺术的距离。就像主持人开场报幕中说到的,吕剧是山东人“用嗓子画的地图”,一开口,黄河入海口盐碱地的气息、煎饼卷大葱的味道似都扑面而来。从那刻起,我对吕剧的好奇种子便悄然种下,后来得知学院开展“外语话中华”这一特色实践项目,我便立刻和小组成员商量,选题吕剧,渴望探寻吕剧更多奥秘。

真正深入吕剧世界,是沉浸式观剧与后台探秘的经历。在山东省吕剧院三楼小剧场,没有传统大舞台的距离感,演员与我们近在咫尺。看青年演员演绎《小姑贤》片段,那细腻的眼神、灵动的身段,把角色情绪传递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走进戏里,真切感受到吕剧艺术的鲜活魅力。后台探秘更让我看到演员们的付出:对着镜子细细描摹眉眼,在物件前酝酿情绪,每一套戏服都藏着无数故事。青年演员翟晓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令我触动颇深,“老一辈艺人手把手教,我们得把这些传承好,还要创新让年轻人喜欢”,这让我看到吕剧传承者的坚守与担当,也更坚定了我为吕剧传播出份力的决心。

观演后的译制工作,是挑战更是成长。整理观剧笔记、采访录音,梳理吕剧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让我对吕剧的理解更深一层。翻译西语剧本时,专业术语与方言特色的平衡,成了难题。“坠琴”“哭腔”这些词汇,要精准传达又保留山东韵味,团队成员们反复研讨、请教老师外教。这个过程虽艰辛,却让我体会到跨文化传播的意义——让外国观众也能感受吕剧的乡土气息与文化内涵。视频剪辑时,从素材整理到节奏把控,再配上中西字幕和吕剧选段,每一步都饱含对吕剧的热爱,只为让更多人看见这门艺术的美。

参与实践,我也清晰地看到吕剧面临的挑战,观众群体老龄化、演出模式需创新等。但同时,剧场里那几位年轻观众专注的神情,又让我看到希望。吕剧传承,守正与创新缺一不可。我们外语学子,能用西语讲好吕剧故事,把吕剧的故事、唱腔里的智慧,转化为世界能理解的语言,让这株从博兴民间土壤生长的艺术,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这段日子,我在吕剧传承与西语传播的碰撞中,读懂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也明晰了青春的责任。未来,愿继续以青春之力,做吕剧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让“山东声音”传得更远,让非遗在新时代的青春浪潮里,澎湃出更动人的旋律。


【作者:2023级本科生 赵欣 来自单位:外国语学院 责编:张穆楠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