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5 19:27:22
点击:
站在日照博物馆的石阶前,海风带着黄海特有的咸湿气息掠过檐角,与馆前广场上“日出先照”的雕塑相映成趣。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推开这扇承载着日照千年记忆的大门,在泛黄的文献、斑驳的器物与生动的场景复原间,探寻这座海滨小城从烽火岁月到时代新篇的成长足迹。
踏入一层“日照抗日烽火”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面嵌满老照片的墙。玻璃展柜里,一本封面磨损的《大众日报》格外醒目,纸张泛着深褐色的岁月痕迹,报头旁的钢笔批注依稀可辨——“1943年日照反‘扫荡’胜利报道,时任通讯员李建国记录”。讲解员轻声介绍,这份报纸曾在游击队员手中传阅,油墨香里藏着军民并肩作战的热血故事。不远处的展台上,摆放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刀身刻着模糊的“保家卫国”四字,刀柄处缠着褪色的蓝布条,标签上写着“1938年日照保卫战中,民兵王德胜使用的武器”。阳光透过展柜玻璃,在刀身上折射出细碎的光,仿佛能看见当年持刀战士冲锋的身影。
转过展厅拐角,一处“石臼所渔港保卫战”场景复原让人驻足。昏暗的灯光下,模拟的渔港码头旁,几名泥塑民兵正猫着腰搬运弹药,他们的粗布军装沾着“海水”与“泥土”,脸上的神情紧张而坚定。背景里的老渔船桅杆上,挂着一面残破的红旗,旁边的收音设备循环播放着当年的战地通讯:“1945年春,日伪军妄图抢夺渔港物资,日照民兵依托渔船与礁石顽强抵抗,激战三昼夜,终将敌人击退……”我的耳边仿佛响起海浪拍岸的声响,混着枪炮声与呐喊声,那段山河泣血却绝不屈服的岁月,瞬间变得鲜活而厚重。
拾级而上,二层“日照现代发展”展厅则展现出另一番风貌。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日照港的繁忙景象:集装箱起重机有序运转,万吨巨轮缓缓靠岸,码头工人穿着橙色工装穿梭其间,与楼下展厅里“手摇木船抗敌寇”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展柜里,一组数据模型格外亮眼——从1949年日照仅有3座小型渔港,到如今成为年吞吐量超5亿吨的现代化综合港口;从抗战时期“靠天吃饭”的贫瘠渔村,到如今拥有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活力城市。玻璃展柜中,一枚2023年日照港集装箱码头的纪念徽章,与旁边1948年渔民使用的木质渔网梭子静静相望,一铁一木,跨越七十余年,诉说着日照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的蜕变。
走出博物馆时,暮色已漫过黄海海面,夕阳为博物馆的玻璃幕墙镀上一层暖金。海风依旧吹拂,却不再带着战火的凛冽,而是裹着海滨城市特有的温润。80年光阴流转,日照的海岸线早已换了模样——昔日的战壕变成了今日的滨海步道,当年的烽火码头化作了如今的旅游景区,但那些镌刻在城市血脉里的红色记忆,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它们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里,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故事里,更藏在每个日照人“守好海疆、建设家乡”的信念里。
【作者:2023级本科生 任博阳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张穆楠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