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行迹·马理23班红色教育实践(井冈山)研学班班长 李昭烨

发布时间:2025/08/25 19:44:10   点击:  

8月25日 星期一 阴

井冈山,青山巍巍,红旗猎猎。我随班级研学踏上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心中感到无比崇敬。怀着对革命历史的向往与对理论实践的渴求,我与马理23班的同学们一同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此行不仅是为了追寻红色足迹、坚定理想信念,更是为了在实地考察中夯实理论基础,将青春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几日的研学,是一场从书本到现实的深度对话。开班不久,肖小军老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讲座与王强老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解读,让我们在理论的滋养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但井冈山的精神魅力,远不止于课堂。在“三湾改编”的情景教学中,我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通过民主选举、团队展示等环节,我真切体会到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创举和“官兵平等”的精神内核。那一刻,历史的字句变得鲜活,我们实现了从“听历史”到“懂历史”,从“学理论”到“践精神”的升华。

行程万里,初心永记。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列队肃立,向无数为革命献身的先烈鞠躬致敬、敬献花圈。而后的体验教学,更是将我们拉回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崎岖湿滑的红军路,每一步都踏着先辈的足迹,浸湿衣背的汗水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艰苦奋斗攻难关”的重量。在小井红军医院,简陋的竹制担架和生锈的药罐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不易;张子清师长在无麻药手术中将食盐让给战友直至牺牲的故事,更是深深震撼了我们每一位同学。亲手学编红军草鞋,自做红军餐,这些体验让书本上的苦难变得具体而深刻,也让我们对今日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

井冈山精神,不仅镌刻在丰碑上,也蕴藏在每一处旧址的细节里。在茅坪八角楼,一盏清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拨开迷雾。立于黄洋界哨口,听老师讲述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依靠群众支持击退敌军四个团的传奇故事,毛主席“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诗句仿佛回响在耳畔。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依靠群众求胜利”是我党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

五天的研学之旅短暂而充实,在结业仪式上,我很荣幸能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分享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井冈山之行,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它让我对“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伟大井冈山精神有了更切身的感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有理想、肯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成长要求,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井冈一程,星火一生。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把在井冈山汲取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属于我们的青春力量。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李昭烨 来自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张穆楠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