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1 21:45:36
点击:
今天是山东开海的日子,千帆竞发,而我在杜林老师海洋环境化学课上开启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同学们,欢迎来到海洋化学的课堂。”上课铃响起,杜林老师走进教室,投影幕布上一张实时画面跳出来:鳌山湾的码头,渔船的锚链“哗啦”一声扔进海里,渔民们举着酒杯喊“开海喽”,酒液洒在甲板上,顺着缝隙流进海里,像给海洋敬了杯壮行酒。“今天是9月1日,是你们的开学第一天,也是山东海域的开海节。”杜老师把电脑放在讲台上,手指敲了敲投影幕布:“70年前,我们的渔船只能在近岸打渔;现在,我们的远洋渔船能开到南极海域,能捕捞到1000米深的磷虾。”

课堂上,杜老师把海洋化学的知识点与“科技自立自强、人与海和谐相处、全球海洋治理”的主线一一对应。当讲到海洋微塑料污染时,屏幕上出现两组数据:2023年重点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较2020年提升8.8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全国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1.6万余个,这是一代代环境人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海疆上的生动注脚。从杨振声设“海洋生物学”到现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智库”,“为海疆开发储才”的初心跨越90余年,这份与海共生的基因,早已写进山大血脉。进入新时代,“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我们山大人在做,也必将会做好。

下课铃响时,杜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校歌里的句子:“东临黄海,南望泰山”。他说:“山大人的坐标里,既有泰山的厚重,更有黄海的辽阔。”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堂专业课,更是一堂大思政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仅是环境专业的学生,更是海洋的守护者。就像开海节的渔船带着希望出海,我们的学习,也带着希望出发。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周一凡 来自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谢婷婷 路镇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