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加者 孙世瑾

发布时间:2025/09/04 20:46:19     

9月4日 星期四 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国赛备战季。距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赛只剩下不到一周时间,我们的团队正处于最后的冲刺阶段。

微信群和QQ讨论区的消息一条接一条弹出,几乎没有停歇。有人刚上传了最新的程序代码,有人则在深夜发来一张调参曲线的截图,还有人半开玩笑地用表情包缓解紧张气氛。聊天记录里夹杂着“PCA降维”“SVR调参”“R²能不能上0.7”等等,屏幕上的文字仿佛映射出我们此刻的心境——既焦灼,又坚定。

模拟赛的过程并不轻松。为了尽可能贴近真实环境,我们规定了三天三夜的答题节奏。时间一到,必须提交完整的论文。有人熬到凌晨三点还在修改matlab代码,调试数据时一遍遍尝试不同的模型参数;有人对照论文模板,认真检查格式与图表的规范;还有人趴在桌子上小憩片刻,又很快被提醒“别睡了,还有数据没跑完”。虽然疲惫,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在一个问题上卡了很久:用哪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拟合数据?有人主张用神经网络,有人觉得传统的支持向量机更稳妥。争论持续到半夜,最后大家决定各自尝试,再比较结果。第二天清晨,看到R²值终于突破0.8时,大家都忍不住在群里刷起了“可以可以”“稳了”的消息,虚拟世界里的欢呼让人感到格外真实。

除了技术上的博弈,心理上的调适同样重要。面对复杂的数据和不断刷新却不理想的结果,焦虑不可避免。于是我们约定:每当有人陷入“崩溃边缘”,另一个人就负责“拉回”,哪怕只是发个惹人笑的表情包,或提醒一句“先去喝水”。这些小小的仪式感成了团队默契的一部分,也让我们在紧绷的氛围中找到一点温暖与轻松。

日子一天天过去,模拟论文的厚度逐渐增加,代码文件夹里堆满了不同版本的尝试。我们知道,真正的国赛将更加考验体力、耐心与智慧,但这段日夜奋战的准备过程,已经让我们对彼此多了一份信任,对挑战多了一份底气。

“国赛不是终点,而是检验我们努力的一个机会。”这是队长在群里说过的一句话,也成了我们心里的共识。三个人的电脑屏幕散发着蓝光,汇聚在一起,照亮的不仅是数学建模的解题过程,更是属于我们青春的一段难忘经历。

当国赛的倒计时数字越来越小,我们已准备好迎接这场三天三夜的战斗。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愿意用这份热情和坚持,去书写属于山大学子的答卷。


【作者:2025级本科生 孙世瑾 来自单位:网络空间学院 责编:谢婷婷 霍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