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检察院实习生 贾美华

发布时间:2025/09/10 20:15:34     

9月10日 星期三 晴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暑假,我有幸踏入青岛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民事检察监督部门的大门,开启了一段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涯。在这短暂而充实的时光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民事检察工作的严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也见证了法律监督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关键作用。

当我第一天推开办公室的门时,晨光正斜斜地打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上,牛皮纸卷宗封面正在阳光下泛着沉静的光泽。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抹颜色将在两个月后成为我青春记忆里的深刻底色。

“小贾,先看看这份离婚纠纷案的卷宗吧,注意对照原判决和审查终结报告看,你就能看明白了。”带教检察官助理姐姐的声音将我从略带拘谨的状态中拉回现实。办公桌上摊开的案卷足有2厘米厚,泛黄的纸张里夹着银行流水、房产证复印件和密密麻麻的庭审记录,看着桌下堆放的卷宗都是这种厚度,我逐渐感受到了检察官工作的不易。

最初的两周,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整理民事监督案件的卷宗。按照整卷—标页码—编目录—写卷皮—订卷的模式化流程,完成了200余册民事案卷的归档,那些涉及合同纠纷、侵权责任、婚姻家庭等的案件材料,像一部部浓缩的社会现实剧,农民工讨薪、企业经济纠纷、赡养诉讼……在页码编纂和目录整理的时候,也犯过许多小错误,导致订卷流程进度拖慢了一些。检察官助理姐姐也没有责备我,只是指着卷宗说:“法律实务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日期的误差,可能就会影响后期核查。”我也逐渐在这些工作中培养了细致谨慎的品质。

随着实习深入,我开始参与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记得那一次,跟随部门主任去崂山区法院参与案件庭审旁听,我第一次体会到法庭的严肃与谨慎,也真正体会到公诉机关在法庭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接待当事人的经历,更让我体会到法律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既是规则的执行者,也是群众的倾听者。那天来访的是位农民工,他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欠条,操着浓重的方言反复说着:“包工头跑了,法院判决了也执行不了……”检察官刘姐让我递给他一杯温水,并对照《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向他逐句解释“支持起诉”制度。看着他浑浊的眼睛里重新泛起光亮,我明白了法律条文的温度,往往体现在这些具体而微的沟通里。后面,检察官姐姐也试着让我自己撰写审查终结报告,结案文书的制作也是我实习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从头开始对一个案件进行梳理并给出意见,那段时间,我每天下班后都泡在图书馆,将相关条款与40余个类似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了那份结案审查总结报告。在听到助理姐姐的赞赏时,我才如释重负,为自己又一次克服了困难感到自豪。

实习前,我对检察官的印象停留在公诉人指控犯罪的飒爽英姿;两个月的民事检察监督实践,让我看到了检察职能的另一幅图景。在那起离婚财产分割错误监督案中,我跟随检察官姐姐们通过调取银行流水、走访社区居委会,最终纠正了原裁判对86万元夫妻共同财产的漏判。当当事人送来锦旗时,她哽咽着说:“我以为判决生效就没希望了……”我真切感受到民事检察监督作为“司法纠错最后一道防线”的分量。

更令人触动的是部门开展的虚假诉讼监督专项工作。通过对5起“套路贷”案件的监督,部门不仅帮助受害者追回损失,更推动法院建立了“涉职业放贷人案件预警机制”。这种“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让我对法律职业有了全新认识:真正的法律工作者,不应满足于个案的胜负,更要追求通过司法活动促进社会治理。

离别的那天,我最后一次整理办公电脑的文档,有法条引用的标注,有案件讨论的摘要,更有无数个瞬间的感悟:第一次校对民事抗诉书时的忐忑,第一次独立完成案卷分析时的自豪,第一次见证当事人维权成功时的激动……这些片段串联起我从“法律学习者”到“实务参与者”的蜕变。

在检察院一楼,我看到夕阳透过玻璃窗,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金色大字映照在墙上。两个月的实习时光转瞬即逝,但它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和宝贵的财富。我深知,法治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决心。回顾这段实习经历,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法律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处理复杂案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但正是这些不足,成为了我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这段实习经历,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未来的法律之路或许漫长,但只要记得此刻触摸到的温度,便不会迷失方向。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贾美华 来自单位:法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