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法行”实践调研团队队长 吴雨熹

发布时间:2025/09/11 20:51:21     

9月11日 星期四 晴

秋风初起,晨光中的青岛已透出几分爽朗。作为“数智法行”实践调研团的队长,我与团队成员一道,怀着对数字法治前沿实践的期待,踏上了这段融合科技与法理的探寻之旅。

首站是即墨区人民法院。走进立案大厅,迎面而来的不是传统印象中堆叠的卷宗,而是屏幕上流转的数据信息。法院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山东法院一体化办案办公平台——这张覆盖全省的“数字司法网”,正悄然改变着审判工作的传统形态。从立案分案到文书生成,从流程监管到司法公开,全流程数字化运行仿佛一条看不见的河流运输网,将正义以更高效、更透明的方式送达到每一个中国公民。

随后,团队赴莱西市人民检察院,这次调研的重点是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检察官向我们演示了如何通过数据共享与算法分析,从海量信息中精准识别监督线索,实现“类案监督”和“重点案件溯源”。我意识到,数字检察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法律监督范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八月下旬,团队再度出发,前往临沂市罗庄区人民法院。这一次,我们聚焦于行刑双向衔接中的数字赋能。法院信息平台上,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案件实现了数据互通、程序对接,以往因信息隔阂导致的“衔接难”正在被一点点化解。我们仿佛看到,数字技术正在悄然编织一张覆盖行刑界限的联动之网,传达公平正义。

最后一站是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在这里,AI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律师办案中的“智能助理”。他们实际演示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法律条文检索、证据逻辑分析甚至案情推演。但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们也坦诚探讨了数据安全、算法透明性和技术伦理等潜在挑战。一位合伙人提醒道:“技术再强大,也不能代替人的判断。它应当是辅助,而非替代。”这句话让我久久回味——数字时代法治的前行,终究离不开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

回顾数日奔波,我们不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更在一次次对话中体会到法治数字化变革的澎湃动力。它不只是流程的优化、工具的升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治理理念的重塑。而作为法科学子,我们能做的,便是将这场变革视为使命,以数字之火点燃正义之灯,用技术之盾守护法治之魂。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吴雨熹 来自单位:法学院 责编:谢婷婷 郑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