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5 22:35:49
秋风掠过窗棂,也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拉开了序幕。今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网络安全知识培训。本以为自己常年与网络打交道,对安全防护早已“心中有数”,可短短几小时的学习,却像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那些藏在日常操作里的安全隐患,那些曾被我忽略的防护细节,都在老师的讲解中渐渐清晰,让我彻底刷新了对网络安全的认知。
培训以“数据备份”为起点,老师的屏幕上清晰罗列着光盘刻录、移动硬盘、云存储等多种备份方式,但每一种方式的背后,都藏着容易被忽视的“漏洞”。我之前常用云存储的方式存课程作业和证件扫描件,可老师提到部分网盘曾有数据泄露问题,瞬间让我冒了汗。之前我总图方便把文件放桌面,却不知C盘易遭病毒攻击且数据难还原,今天才知道。培训结束后,我第一时间就把这些文件转移到了移动硬盘。
老师说,如今的诈骗技术早已“升级”,钓鱼邮件的发件人后缀几乎以假乱真,单靠肉眼根本无法分辨。随后播放的模拟视频让我心有余悸:黑客伪装成好友,发来一条附带“猫咪可爱视频”的链接,收件人误点后,个人信息就被悄悄窃取。甚至连平时不经意间透露的个人喜好,都可能成为黑客的“突破口”。老师随后讲解的防范要点,我逐字记在笔记本上:先辨发件人真伪,再对陌生链接“零容忍”,附件尤其是.bat和.exe这类后缀文件,必须经过病毒查杀才能打开,即便常用的Office文档也不能掉以轻心。这些细节,如同为邮箱装上了一层“过滤网”,让我知道该如何守住收件箱的安全。
“AI 应用安全”与“文档加密”的内容,则为我打开了新的防护视角。现在同学们都习惯用大模型辅助学习,殊不知,上传文档中的数据可能会泄露,不能把敏感信息上传给大模型,而且大模型的回复也不一定真实可靠,即使是便捷的AI工具,也不能掉以轻心。文档加密的技巧更让我眼前一亮:“若必须通过网络传重要数据,记得压缩设密码,还可以修改压缩包后缀,和接收方提前说好解压方式。”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堵住数据传播中的漏洞。
很多人习惯给所有APP设置相同密码,这很容易被“撞库”攻击。老师列举了很多用户的坏习惯,比如把密码写在桌面文件里、用名字和生日做密码等。话音刚落,我羞愧地低下了头——这说的不正是我吗?老师随即详细讲解了强密码的设置方法:需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与特殊字符,长度不少于八位,且要避免易被猜到的信息,同时建议开启二次验证、定期更换密码。当天晚上,我花了半个多小时,将所有APP的密码逐一替换成符合标准的强密码,看着屏幕上“二次验证已开启”的提示,心里终于多了一份踏实。

一张随意丢弃的快递单、一次轻信的“抖音一分购”、一张没撕毁的购物小票,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出口”。老师还以拼多多为例,提醒我们要只授予APP必要权限,像录音、定位等不必要的权限就要关闭。
网络安全无小事,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堂培训课不仅教会我实用的防护技巧,更让我明白,守护网络安全,就是守护自己的信息边界,守护生活的安稳。未来,我会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同学与家人,让更多人懂得如何在数字世界里,为自己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作者:2024级本科生 董文欣 来自单位:软件学院 责编:谢婷婷 路镇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