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最美奋斗者”姜波教授采访者 万瑜

发布时间:2025/09/15 22:40:31     

9月15日 星期一 晴

九月的山大校园里,秋意渐浓,我攥着提前翻遍了姜老师的研究论文、公开演讲而写出的采访提纲,站在他的办公室门口时,心里藏着几分特别的期待——不仅因为要对话这位深耕海洋考古的学者,更因为我是在泉州读书长大的“半个泉州人”,而他,正是泉州申遗成功的核心推动者之一。这份跨越山海的缘分,让这场采访从一开始就多了层亲切感。

“别紧张,咱就随便聊天。”初见姜教授,他没有想象中学者的疏离感,反而像的长辈般笑着招呼我落座,为我递上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后来才想起,他常被人民日报、新华社这些央媒采访,可对我这样一场普通的校内采访,却依旧拿出了十足的认真。

采访中,姜教授聊起海洋考古时眼里总闪着光。他说南海一号沉船里挖出来的瓷器“跟新的一样”,讲甲午海战沉舰调查时“摸着锈迹斑斑的舰体,像摸到了近代中国的心跳”,也坦言从田野考古转向水下考古时,为了学会潜水吃了很多苦。但最让我触动的,是他聊起学生时的模样。他细数着自己带过的学生:有的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心挑大梁,有的在河北省考古院发光发热……说起这些时,他的语气里满是骄傲。“教师最好的作品是学生”,这句话从他口中说出,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中途聊到泉州申遗的成果时,我对姜老师说起,我是在泉州石狮念书长大的,小时候常去海交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看福船和旧址。他提到当年为了泉州申遗,曾无数次走遍古城的街巷,从开元寺的飞天乐伎到天后宫的香火缭绕,从晋江的古码头到石狮的老街区,每一处都藏着海洋文明的印记。他说这话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家人去寺庙拜拜、去码头赶海的场景,那些关于海的记忆与他口中的考古故事重叠,瞬间拉近了距离。我问起在论文里看到的“活态传承”的概念,姜老师笑着提起了现在已经大火的泉州簪花和南音:“是在这里的人们一直生生不息,在这个舞台上把他们的记忆、音乐、艺术不断传承下来,正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互相成就,才让古城一直‘活’着。”

整个采访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他讲的考古成果,而是他总在“放低自己”。我提到“您推动成立了国内首个高校水下考古平台,太厉害了”,他却说:“是学校提供了支持,还有团队里的老师一起干的,我只是牵头而已。”我问他对学生的期待,他说:“我希望他们比我做得好,跟年轻人在一起,我也在学新东西。”最让我意外的,是姜老师突然说:“你问的问题很实在。”——其实我知道,这多半是老师的鼓励。他说话时总带着一种谦和,聊到自己的成就时轻轻带过,却始终拿着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采访快结束时,姜老师起身从书架上层抽出一本书,说:“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讲唐代文物的,送给你。” 他拿起笔,在扉页上认真写下 “万瑜同学雅正”,再签下自己的名字,字迹工整有力。送我走出办公室时,他还叮嘱:“要是对这本书有什么思考,或者对海洋考古感兴趣,欢迎来办公室和我交流,别觉得不好意思。”

走在回去的路上,阳光依旧温暖,手里的书沉甸甸的。姜老师用半生时光守护历史,而我这个从泉州来的学生,在他的讲述里,重新认识了家乡的海、家乡的历史。“教育家精神”或许就是这样 ——既有深耕学术的严谨,又有待人接物的温暖,能在不经意间用言行感染身边的人。

晚上整理采访录音时,我又翻了翻那本书,扉页上的“雅正”二字格外温暖。或许就像姜老师说的,考古是“透物见人”。而这场采访,我为追寻故事而来,却收获了比故事更珍贵的东西:对专业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那份跨越山海的故乡联结。这份缘分,会像泉州海边的灯塔,照亮我往后看待历史、看待世界的路。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万瑜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谢婷婷 路镇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