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年环保创新项目北部区域赛参加者 李卓浩

发布时间:2025/09/16 20:10:17     

9月16日 星期二 雨

带着北京的风尘仆仆,G29次列车缓缓停靠在济南东站,而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这次,我与来自管理学院、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的四位学长学姐组队,来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参加“可持续·玛上GO”全国青年环保创新项目的北部区域赛。一支跨专业的队伍,从零开始,走到了这里。

回想整个暑假,我们完成了一套软塑回收科普课程的设计,并与山东大学“新长城”自强社合作,成功将课程带进了社区托管班。那些与孩子们互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然而,不到二十四小时前,站在答辩台上的我,却一度语塞。当专家问到“七种塑料分类”时,我一时未能完整应答。幸好队长及时接过话筒,用他专业的阐述为我们解了围。

说实话,我从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专业”与“热爱”之间的差距。在团队中,我主要负责润色讲课稿与答辩稿,以及协调社区场地。虽然也尽力了,但站在台上的那一刻,还是觉得自己的准备远远不够。答辩结束后,我借口换衣服,躲进厕所。门外其他队伍流畅的陈述和自信的回答,像一根根细小的针,轻轻扎在心头。我站在那扇紧闭的门后,一动也不动,直到一切安静下来,直到掌声响起。

一切都结束了。可那种因准备不足而带来的愧疚,却在事后愈发清晰。当我重新走进会场,队长抬起头,平静地说:“我们拿了第二。第一名是山大的另一支队伍。”悲欢有时,只在一瞬。

在返程的高铁上,我一遍遍回想这段经历。我们为何能拿到第二?

首先想到的是社团的支持——正是依托“新长城”自强社与菜市新村街道的长期合作,我们才得以将课程真正落地,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其次,我们这支跨学科队伍汇聚了三个学院、四个专业的本硕同学,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专业的视角与能力。更关键的是,我们清晰地定位了受众:中小学生。通过简化化学知识、融入实物游戏等互动设计,我们做出了差异化。而很多队伍选择面向“社会大众”,结果往往难以深入。

区域赛结束了,但决赛还在前方,还有无数挑战等待我们去面对。

继续向前。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卓浩 来自单位:外国语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