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8 19:33:02
第十八期“山海致青”论坛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危机:超级污染物的紧急行动”。对于我这个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超级污染物”这几个字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它们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比二氧化碳更危险?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好几天。
报告厅里早已坐满了人,前排是各院系的老师,后排挤满了像我这样的本科生。主持人张玉强教授的开场白直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普通的温室气体,而是那些‘隐藏的杀手’——甲烷、氧化亚氮、氟化气体……它们虽然浓度低,但增温潜力是二氧化碳的数百甚至数千倍!”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以前我只知道二氧化碳是“罪魁祸首”,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幕后黑手”。
当Drew Shindell教授走上讲台时,全场安静了下来。这位杜克大学的地球科学教授穿着一件简单的浅蓝色衬衫,戴着一副圆框眼镜。“先看这个数据,”他在投影仪上放出一张全球温度变化图,“过去150年里,人类活动导致的升温中,约30%是由甲烷贡献的,10%来自氧化亚氮。而这些超级污染物的浓度,其实只有二氧化碳的万分之一!”
我手里的笔差点掉在地上。原来,我们一直盯着“大头”二氧化碳,却忽略了这些“小而猛”的污染物!Shindell教授接着说,比如甲烷在大气中的寿命只有12年,但如果现在减少排放,几十年内就能看到明显的降温效果——这可比减少二氧化碳快得多。
我赶紧翻出笔记本,快速记下:“甲烷→30%近期变暖;氧化亚氮→10%;氟化气体→极高增温潜力。”这些数字像钉子一样扎进我心里,让我意识到:解决气候危机,不能只靠“慢功夫”,还得打“闪电战”。
Shindell教授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他说:“ methane的主要来源是什么?不是工业烟囱,而是稻田、牛羊的肠胃,还有垃圾填埋场的腐烂物。”他放了一张图片:一个农民站在稻田里,手里拿着一把稻穗,背景是绿油油的田野。“每生产1公斤大米,就会释放约1公斤甲烷——这不是要我们不吃米饭,而是要改进种植技术,比如采用间歇灌溉,减少甲烷排放。”
另一个例子是氟化气体。他拿出一个旧空调外机照片:“你们看,这里面装的HFCs(氢氟碳化物),虽然不会破坏臭氧层,但它的增温潜力是二氧化碳的2000倍!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淘汰这种制冷剂,改用更环保的替代品。”
这些案例让我明白:气候变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餐桌上、家里的空调里、每天走过的街道旁。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我不应该只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更应该走到田间地头、社区工厂,去推广那些可行的减排技术。
论坛最后的问答环节,一个同学站起来问:“教授,您觉得中国学生在应对超级污染物方面能做些什么?”
Shindell教授笑了笑,指着台下说:“你们能做的太多了!比如,学习更多关于这些污染物的知识,然后告诉身边的人——你的家人可能不知道稻田会释放甲烷,你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旧空调里有这么危险的气体。另外,你们可以参与学校的环保社团,或者做一些小研究,比如测量校园里的甲烷浓度……”
他的话像一阵风,吹散了我心里的迷茫。以前我觉得“拯救地球”是个太大的目标,但现在我明白了:只要每个人都多做一点点,汇集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
论坛结束时,我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充满了充实感。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想起Shindell教授说的最后一句话:“超级污染物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它们只是需要我们更聪明、更有决心地去应对。”
是的,作为一名山大人,“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不是口号,而是行动的指南。或许我不能立刻发明一种新的制冷剂,但我可以从今天开始,少浪费一粒米,多告诉一个人关于超级污染物的知识。
【作者:2024级本科生 何静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谢婷婷 王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