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本科生 于家鹏

发布时间:2025/09/25 20:38:22     

9月25日 星期四 晴

大学第一节英语课的铃声响起,陌生的教材和满黑板的英文板书,瞬间取代了高中课本的熟悉感。对我而言,这不仅是语言课的开始,更是一场与内心胆怯的较量。

我向来对于英文口语格外怯场。当外教轻快步入教室,我的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笔杆。课堂互动果然磕绊:老师问我“What's your favorite after-school activity(你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什么)?”时,明明想好“reading English novels(读英文小说)”,话到嘴边却卡壳,声音微不可闻;小组讨论中,听着同学流利交流,我张了几次嘴,组织好的句子终究没敢出口,不安如藤蔓缠绕,连嘴边的单词都变得陌生。

课间,我趴在桌上,指尖划过课本上那句高中老师曾反复强调的话,“Language is for communication, not for perfection(语言用于交流,无需追求完美)”。我猛然醒悟,畏缩只会原地踏步。

随后的“话题分享”环节,当老师再说,“Talk about a book you love(谈谈你喜欢的书)”时,我深吸一口气,举起了手。站起来的瞬间心跳如鼓,但我强迫自己稳住呼吸,盯着老师鼓励的眼神,一字一句说出对The Little Prince(《小王子》)的喜爱。虽然紧张停顿,甚至说错了一个复数,老师却笑着点头:“Good try, so is your idea(很好的尝试,你的想法也是)”。那声温暖的鼓励,像光驱散了阴霾。

此后,我尝试模仿发音,哪怕音调不准;主动凑近小组,先倾听再慢慢插入一两句;老师提问时,即使没把握也试着举手。嗓子干了就喝水,说错了就笑着更正。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纠结“有没有说错”,而是专注于“如何表达清楚”。小组展示时,我已能自然地接话,甚至主动补充观点,看着组员认可的目光,我明白:放下“必须完美”的包袱,表达就能顺畅。

课程尾声之时,我翻开综合训练书。面对“college life(大学生活)”的阅读理解,我不再紧张,只专注梳理文意。写下最后一个答案时抬头,正午的阳光正暖融融地洒在课本上。我心里是坦然的踏实——原来克服胆怯的最好办法,是带着它,一步一步把想做的事做好。

这第一课,看似是人与语言的碰撞,实则是人与自己的较量。它教会我:越是害怕,越要主动面对;越是陌生,越要突破舒适区。未来每一次开口的尝试,每一次修改的坚持,都是对“勇气”与“坚持”的锤炼。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练习本上反复修改的句子,都在无声宣告:勇敢迈出第一步,就能慢慢靠近心中的“语言目标”。



【作者:2025级本科生 于家鹏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谢婷婷 郑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