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6 20:46:53
刚从上海奉贤返程,第四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的余温仍在心头激荡。这场以“汇聚全球英才,赋能产业创新”为主题的盛会,对我来说,更像一次跨越山海的知识共振。
开幕式的主论坛上,三位诺奖级学者的分享瞬间点燃全场。当剑桥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展示AI驱动的药物筛选平台,讲述它将传统药物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至3年,且靶标预测成功率提升40%时,我手中的笔几乎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这恰好与导师带领我们攻关的课题高度契合,我赶紧在笔记本上圈出“多模态生物信息融合算法”“实时构象模拟技术”等关键词,甚至在页边空白处草图勾勒出与现有实验方案的结合点。
下午的“基因与细胞治疗”分论坛更是让我热血沸腾。斯坦福大学团队详解的CRISPR-Cas9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引入新型引导RNA,将细胞编辑效率提升至92%,且脱靶率降低至0.03%以下。这解决了我们实验室长期面临的“编辑效率与安全性难以平衡”的痛点。我忍不住在提问环节站起来,结合我们学校在造血干细胞编辑领域的研究数据,请教“如何在临床级细胞制备中保持这一优化效果”。没想到专家不仅耐心解答,还主动询问了我校相关实验平台的配置,临走前特意留下邮箱,叮嘱我后续可发送详细实验方案深入探讨。
茶歇时的偶遇成了意外之喜。我认出了曾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吕教授,他正与海外专家探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临床转化难题。得知我在研究相关方向,他立刻引荐我与参会企业代表交流,对方对我们的实验数据表现出浓厚兴趣,还主动提出可提供产业化技术支持。
归途的高铁上,我翻看着满满好几页笔记和拍的上百张照片,读懂了“创新”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错,更是全球智慧的握手相连。作为山大人,我们既要在实验室里耐住寂寞、反复试错,更要带着研究成果走出校园,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寻找共鸣。这场盛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我要带着今天的收获回到实验室,把前沿理念转化为扎实的实验数据,让山大的生物医药研究在全球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作者:2025级硕士研究生 李昱辉 来自单位:公共卫生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