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02 19:46:31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二天,我独自前往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了航空航天科普展。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我在课堂上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但亲眼见到这些国之重器,感受完全不同。
八点半到达展馆,门口已经排起了队。人群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还有像我这样的学生,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期待。
一进馆,我便被重装区吸引。99A主战坦克静静伫立,装甲表面在灯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我仔细观察它的悬挂系统和炮塔结构,书本上的力学分析图,此刻变成了触手可实的“钢铁巨兽”。66式榴弹炮的庞大体型让我想像着它怒吼时的威力。
转战航空航天区,长征系列火箭的模型一字排开。站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展柜前,我想到1970年它升空时,中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如今,玉兔号月球车和祝融号火星车已能在星际探索,这种进步令人感慨。
最让我驻足的是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1:1模型。透过舷窗,我看见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每一个接口、每一个设备安装点,都体现着极致的精密工程——这正是我们机械工程领域追求的至高境界。
在互动体验区,我穿上航天服,戴上头盔。虽然知道这只是体验装备,但那份沉重却真实无比——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航天事业沉甸甸的责任。在VR体验区,我操控虚拟的玉兔号在月球表面行驶,每一个指令都需要精准计算。
国防科技区陈列着歼-20战斗机模型,我仔细研究它的气动布局。课本上关于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公式,在这一刻变得鲜活起来。从歼-10到歼-20,不仅是代际跃迁,更是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的革命。
辽宁舰航母模型前,一群海军院校的学生正在讨论着什么。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想到这些装备的背后,是无数工程技术人员日夜攻关的结果。
今天的展览,让我看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完美结合。从坦克的履带到火箭的发动机,从战斗机的气动布局到太空站的生命维持系统——都是机械工程的杰出作品。回校的路上,舜耕路的霓虹灯渐次亮起。这次参观,像一堂生动的专业课,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有机会参与设计这些国之重器,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李炫岐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蒋晓涵 马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