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08 20:58:17
晚上七点半,我打开电脑,登录腾讯会议,屏幕那端是刚刚踏入校园的2025级新生们。这是文化传播学院学业发展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青苗计划&玛珈青语”线上经验分享会。我作为第一个分享人,坐在宿舍书桌前,完成了一场特殊的“云端相见”。
我分享的主题是“科研入门与美工赋能”。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尤其是面对许多尚未接触过科研竞赛的大一同学。我试着从“什么是科研”讲起——它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也不只是艰深的论文,而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讲到科研竞赛的分类,从“挑战杯”到“互联网+”,从学科专项到实践调研;也讲到如何组队、如何选题、如何分工。我希望他们能尽早建立起对科研竞赛的系统认知,少走一些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
而在“美工赋能”部分,我结合自己在学生传媒中心的工作经验,分享了PPT、视频、海报、推送等视觉呈现的技巧。我告诉他们,美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一个好的设计,能让人一眼看懂你的项目,一眼记住你的表达。我展示了几张之前做的竞赛简历和路演PPT,也推荐了一些常用的工具和网站。
这次活动主题是“文心启航·科创育青”。我特别喜欢这个主题——它把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理解的大学生活应有的样子。在我之后,还有几位学长学姐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历和学习心得。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但都在传递同一种信念:大学,是一个可以勇敢尝试、不断成长的地方。
活动结束后,有几个学妹问我关于组队和选题的问题。我想起两年前我也曾听着学长学姐的分享,心里暗暗立志:“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如今,我成了那个分享经验的人。身份的转变,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传承”的意义。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一个集体在共同前行。从老师到学长学姐,从班级到学院,每一个人都在为更好的彼此而努力。
夜深了,我关闭电脑,窗外星光点点。那些刚刚踏入山大校园的学弟学妹们,也许正怀着新的想法,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旅程。而我能做的,就是把走过的路变成地图,为后来者指引方向——哪怕只是线上短暂的一程。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孙玉敏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