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参观者 王南雅

发布时间:2025/10/12 21:30:14     

10月12日 星期日 雨

最近,学校举办了一场“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这场展览让我了解了近代历史尤其是甲午海战这段沉重却又充满警示意义的过往,同时也为我提供了一次沉浸式触摸历史、感悟沧桑的机会。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铭记历史”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景里甲午海战的战舰与水下考古的潜水员画面交织,瞬间将我拉回那个波澜壮阔又满是血泪的年代。前言展板详细阐述了甲午海战的历史背景与水下考古的意义,130 余载光阴流转,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从未被遗忘,更是振聋发聩,让我在观展伊始便心怀肃穆。

展览以时间和历史事件为脉络,层层展开。“兴办学堂”“建章立制”版块呈现了晚清为图强所做的尝试,“海军大阅”“舰队外交”则展示了北洋海军曾经的风貌,1894年北洋海军舰艇总览图上的一艘艘舰船,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北洋水师创建时的雄心,可这份雄心最终却在甲午海战的炮火中破碎。

“甲午鏖战”“黄海海战”版块是展览的核心。黄海海战的还原画作中,战舰在海浪中搏击,浓烟与火光交织,惨烈的战况扑面而来。黄海海战后中日双方舰队航路图、海战中的实物遗存,如“致远”舰的部件等,让我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无畏,在这些展品与史料中愈发清晰,他们的牺牲是民族精神的丰碑。“龙旗飘落”等板块则揭示了甲午战败的结局,那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文献,记录着战败后的屈辱与无奈,让我心头沉重,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铁律。

展览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甲午沉舰的水下考古成果。“黄海寻踪”介绍了2014年以来“致远”舰遗址的发现,开启了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的征程。十年间,在辽宁黄海海域和山东威海湾,“致远”“经远”“定远”“超勇”“扬威”“靖远”“来远”七处沉舰遗址相继被发现,数千件珍贵文物出水。这一系列水下考古开拓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领域,其规模、持续时间与成果,在世界海战遗址考古中堪称之最。这些沉舰的详细介绍,让这些在海战中沉没的战舰不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而是通过实物与史料,变得鲜活可感。

走出展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山东大学的学生,身处齐鲁大地,这片曾见证过无数历史兴衰的土地,让我对家国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甲午海战的历史是警钟,提醒我们铭记屈辱,更激励我们发愤图强。水下考古的成果是桥梁,让我们得以与历史对话,从过往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大学生更应肩负起使命,努力学习,为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而不懈奋斗。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王南雅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