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5 21:10:57
今天,我以节目参演者的身份,走进山东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育人工作室举办的“搭建心理之桥”心理读书会的现场。我们组选择的书籍是《非暴力沟通》,一场由同学们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在掌声中拉开序幕。
第一幕:当“组会”遇上“逛街”。
情景剧的开端是一个简化的日常冲突:演员一方因紧要的学业任务无法满足同伴的邀约,生硬的拒绝与敏感的误解,让对话迅速滑向争吵的边缘。我们没有过多渲染人物关系,当主持人以《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介入,引导双方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提出请求时,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了下来。这一幕作为引子,清晰地展示了不良沟通的普遍性与“非暴力”框架的有效性,为下一幕更复杂的场景做了铺垫。
第二幕:诊室里的“破冰”。
紧接着是医患冲突场景。一位因服用降压药后出现持续头晕的患者前来复诊,却遭遇了剧中“我”与另一位同学所扮演的医生和护士在听到主诉后,未等患者说完便打断:“这是药物说明书上的正常反应,你适应一下就好了。”这句冰冷的话语,瞬间点燃了患者的焦虑与无助。
“我只是想治好高血压,但现在连正常走路都晕!你根本不理解我的痛苦!”剧本中的患者情绪激动地站了起来。这时,齐鲁医院孙义远医生走上前,以温和而坚定的声音说道:“医疗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疗愈人心。”他示范如何倾听患者的恐惧,解释药物的原理与替代方案。剧中的医生叫住患者,耐心说道:“您的症状,我们可以调整方案解决问题……”患者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
语言的转变,带来了关系的破冰。当患者感受到被倾听,并与医生站在了“共同应对疾病”的同一战线时,便达成了安心与合作的信任。
尾声:沟通,是医者的第一处方。
今天,我们不仅在舞台上演绎了《非暴力沟通》,更在医者的引领下,亲眼见证了它如何能化解最尖锐的矛盾,搭建起信任的桥梁。未来的路或许会面对无数复杂的“诊室瞬间”,但今夜所学的用观察代替评判,用倾听代替辩解,用合作代替对抗,将是指引我前行的不灭灯火。
今夜,风清月明,心里那座名为“沟通”的桥,似乎建造得更加稳固、宽阔了。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谭扬 来自单位:第一临床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