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团日活动参加者 马一鸣

发布时间:2025/10/15 20:32:50     

10月15日 星期三 雨

接过心理委员递来的红玫瑰时,我指尖触到花瓣的柔软,心里却绕着个小疙瘩——上周看到校园创新比赛的通知,明明很想报名,却总在心里打退堂鼓:“别人都比我厉害,我肯定做不好。”这朵艳红的玫瑰,倒像在悄悄提醒我:是不是该换个角度看看自己的犹豫?

点开手机里的电子问卷,“假如你在70年代去梁家河插队,你学方言、干农活渐入佳境,村民愿意和你聊天了,但发现大家每天要走5里地挑水,你提议挖口井吧有人说地形复杂,挖不动你会怎么做?”这个题目让我手指在屏幕上悬停好久。选项A是“隔天就带头勘察地形,拿着工具先挖第一锹,号召愿意试的人一起干,磨破手也歇”,选项B是“先统计村民用水需求,向上级反映缺水问题,等有专业指导再组织挖井”,我盯着两个选项反复斟酌,下意识还是倾向于点B——毕竟“没有其他人的指示自己做”,还是让我有些打怵。直到旁边同学提交后说“其实试试也没什么,抛去顾虑,大胆创新才有成果”,我才点下了A。

刚提交完问卷,活动室的投影屏突然亮起,开始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做知青的视频。镜头里,他踩着没过脚踝的泥地修沼气池,手里的工具旧了就自己用铁丝改制,第一次试烧失败,沼气漏得满院子都是,他却没泄气,反而蹲在池边跟乡亲们分析问题:“管道接口没封紧,多试一次,就离成更近一步。”看着他满身泥土却眼里闪着光的模样,我清醒过来——原来我之前的犹豫,全是固定性思维在“作祟”:总把“可能做不好”等同于“我没能力”,把“怕失败”当成“不尝试”的借口。而当年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困境时,靠的正是“敢试、肯坚持”的成长型思维,这才是我该真正学习的态度。

到了分组讨论,抽到了关于“专业迷茫”的议题。作为组长,我先开口坦言自己的纠结:学药学时想走制剂研发路,却又觉得自己没天赋;想转药事管理,又怕丢了对实验的热爱。有了我的开头,大家也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听着大家不同分享,我发现——不用急着定方向,接受试错、把难题拆解开,才是成长型思维该有的样子。到了各组派代表分享,我见一位组员攥着本子犹豫,便鼓励他:“你刚才提的复盘思路很有用,哪怕简单说几句也没关系,我们都在试着突破自己。”最后他走上台,声音虽轻却清晰,讲完收获了掌声一片。

活动一眨眼就结束了,合影时,大家把玫瑰花举在胸前,相机快门“咔嚓”一响,把笑脸和艳红的花定格在一起。这场团日活动最珍贵的,不是找到解决迷茫的答案,是打破了“固定思维”的壳。成长不是要一开始就做好,而是敢带着“可能会错”的勇气去尝试。往后再遇到想退缩的时刻,我会记得今天的话:别让“我不行”挡住“我试试”的路,毕竟真正的成长,从转变思维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作者:2025级本科生 马一鸣 来自单位:药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