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参加者 廖振聪

发布时间:2025/10/16 21:16:03     

10月16日 星期四 阴

今天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一讲,主题是“抗日战争与地方记忆”。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任务:查阅家乡的抗战历史,与小组同学分享后提交汇报。作为一名江西南丰人,我带着好奇与责任感,走进了这段尘封的往事。

以往的形势政策课多聚焦于国家层面的抗战叙事,而今天老师却要求我们“从家乡的一草一木中触摸历史”。我们小组五人分别来自江西、山东、山西、广东,地域的多样性让讨论格外生动。当我分享南丰作为抗战后方的故事时,组里山东同学补充了“红三村”的案例:鲁西南三个村庄曾以壕沟寨墙抵御日伪军,百姓连妇女儿童都参与守卫,与南丰的橘农捐物、学生宣传形成了跨越地域的呼应。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南丰虽非主战场,却是赣闽通道上的重要枢纽。1939年至1942年,日军多次空袭县城,但南丰军民利用地形优势组织抵抗,在1942年浙赣会战中于城郊成功阻击敌军进攻。更让我触动的是,当地百姓以朴素的方式支援抗战:蜜橘被送往前方慰劳将士,学校收容沦陷区难民,商人利用货运网络传递物资……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成了有温度的生命故事。

讨论中,广东同学提到广州谈家巷的“地下交通站”——一栋被日军包围的老宅,主人以旧衣生意为掩护传递情报;山西同学则讲述了孝义市石像村“抗日模范村”的事迹,108人参军、23人牺牲的壮举令人动容。我们恍然发现,每一个平凡家乡的背后,都藏着不平凡的抗战篇章。这些故事像零散的拼图,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底色。

汇报时,我们小组以“山河微光:抗战中的百姓力量”为主题,将四个地区的案例串联起来。我引用南丰史料时特别提到:“当时的橘农也许不懂宏大战略,但他们知道每一筐蜜橘、每一次转运都在为胜利积蓄力量。”我看到老师在点头。课后,老师点评道:“今天的课不仅是历史回顾,更让同学们理解了‘家国一体’的深层含义。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具体选择。”

这节形势政策课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句话:“历史不是过去,而是正在呼吸的今天。”作为“00后”青年,我们或许不再面临烽火硝烟,但同样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若将来有机会回到南丰,我定要去寻访那些抗战旧址,用文字和影像记录更多被遗忘的细节——因为记住,是最好的致敬。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廖振聪 来自单位:环境学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