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6 21:20:03
今年10月8日是臧克家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10月15日是我们共同的母校山东大学124周年校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并见证了一场“诗心向党・情系家国”的青春诗会暨纪念臧克家先生诞辰12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王萌副书记讲述先生生平的环节,是我最触动的时刻之一。当听到“1930年,臧克家先生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在这里播下文学的种子”时,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先生在校园里求知的模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先生与闻一多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那是精神的传承,更是风骨的延续。



青春诗会环节,同学们的演绎让经典诗句焕发新生。一首首经典诗作的朗诵,让先生的精神鲜活起来。高云飞等同学带来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读懂了先生与闻一多先生之间跨越师生的精神共鸣;张洪刚老师朗诵的《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赤诚,使我们触摸到山大校园里代代相传的风骨;窦宇等同学演绎的《我的祝辞》,则让44年前先生的嘱托跨越时空,让我们更懂身为山大人的责任;余静等同学朗诵的《老马》,质朴诗句道尽先生对底层人民的悲悯;季运龙同学诵出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呐喊,引发全场轻声跟诵,那是对为人民服务者永生的深刻认同;聂睿等同学带来的《春鸟》,让我们看到先生对抗压迫、向往光明的坚韧;最后,苗玉晶等同学朗诵的《您是》,又将我们带回1982年那个奋进的年代,感受先生对党的赤诚与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筹备活动的这些天,我许多次翻阅臧克家先生的诗作。从“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犀利,到“总得叫大车装个够”的悲悯,先生的文字像一把钥匙,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青年党员,我们该如何像先生那样为民生立言、为家国铸魂?宫立教授的分享给出了答案。他从“诗生活”的角度解读先生的创作,那些关于史料考证、诗句背后故事的讲述,让我明白先生“不写浮词、不唱空调”的初心,已融入每一个字的坚守。

活动尾声,郭春晓书记在总结时叮嘱我们把诗句中的家国转化为行动中的担当,让我们青年党员更明确了前进方向。当我宣布活动结束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场以诗为媒的盛会,不仅纪念了一位文学巨匠,更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扎根人民、奉献自我的种子。作为新生党支部,我们定会以今日之感悟为起点,在党的引领下,成长为有初心、有担当的青春集体,为母校的荣光、为时代的发展,写下属于我们的“青春诗篇”。
【作者:2025级硕士研究生 庞奕凡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