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博物馆参观者 张鑫

发布时间:2025/10/17 20:46:59     

10月17日 星期五 雨

在一天没有课的下午,我再一次走进了山东大学博物馆——这座全国高校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每次踏入,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骄傲与期待在心底悄然升起。

我首先走进了校史展览厅。那一刻,仿佛时间缓缓倒流,百年的风雨与辉煌在眼前依次展开。闻一多、臧克家、老舍、季羡林、沈从文、束星北……这些曾经在书中出现的名字,忽然变得如此真切。展厅中的每一件实物、每一尊雕塑、每一段文字,都像一扇窗,推开便是另一个时代的故事。

我沿着深红色的长廊慢慢往前走,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时空片段。官立山东大学堂的旧照、抗战时期学生坚持读书与救国的画面、一代代学者的手稿与信札……它们无声,却震耳欲聋。我尤其驻足在一幅题为“读书战斗”的展板前,想象着那些在烽火中依然坚守理想的身影。“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代代山大人用青春与热血写下的誓言。

乘着电梯,上楼右转,我步入文物展览厅。这里安静得出奇,仿佛连时间也走得慢了一些。玻璃柜中陈列着陶器、玉器、青铜器……它们不只是器物,更是岁月的见证。我凑近一看,一件龙山文化的黑陶高柄杯,器壁薄如蛋壳,光洁如玉,让人很难想象它穿越了四千多个春秋。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山大考古人数十年的辛勤与坚守。他们用手铲和毛刷,对话土地、解读历史,让那些被尘埃覆盖的文明重新发出光芒。所谓“文史见长”,不仅是学科的优势,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名人与校友事迹展区。潘承洞先生的数学笔记工整清晰,王小云教授的密码学研究简介严谨而深刻……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攀登高峰,更以人格与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站在展板前,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作为山大的学子,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读者,更应是未来的书写者。

离开博物馆时,恰好雨过天晴。回望这座宏伟的建筑,我突然更加理解了“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它不仅鼓励我们求知探索,更提醒我们要有坦荡的胸襟和坚定的担当。

这一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行程,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我与历史对话,与前辈对话,也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山东大学的魂,从来不只是镌刻在石碑上、陈列在展柜中,它更应流淌在每个山大人的心里,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张鑫 来自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刘方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