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参观者 邓翔宇

发布时间:2025/10/17 20:57:00     

10月17日 星期五 雨

天空中飘着细蒙蒙的雨丝,夹杂着丝丝凉意,天地间仿佛在雨声中显得尤为庄重与肃穆。今天我去参观了“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站在知新楼大厅门前,我久久凝视着这一行标题,思绪将我拉回百年前那场激烈的甲午中日战争。

走近展示板,“1894年北洋海军舰艇总图”这一栏目让我系统地了解了北洋海军的构成。在主力舰中,定远舰、致远舰、经远舰、靖远舰、来远舰的名字清晰可见。一百多年前,就是这些勇士,怀着“人谁不死,愿死得其所尔”的赤胆忠心,在民族危亡之时果断将生命献给了捍卫国土的伟大事业。

紧接着我来到了下一个版块“来兮:甲午沉舰的重现”。探寻北洋沉舰,告慰甲午忠魂,是时代赋予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考古出水的物品中,我看到了“致远”舰遗址发现的刻有“Chin Kin Kuai”(陈金揆)的望远镜、“超勇”舰遗址出水的佩剑护手、“靖远”舰遗址出水的甲板检测孔盖及37毫米哈乞开斯炮弹药箱……更难得的是,展板上还展示了一张比较清晰的“靖远”舰士兵合影,图片中的军号、手哨等工具仍历历在目。可以想象,是怎样坚定的勇士,抱定必死的信念,誓与敌人同归于尽。

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必须得到传承。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最后一个版块“传承:水下遗产的保护”。如今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中华儿女有实力、有能力也有信心将水下遗产保护好,传承好。从1989年我国陆续举办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到2007年南海I号整体吊取出水,再到2022至2023年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实现低能见度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再至于今天的深海考古——民族英雄流过的血永远不能忘记,以甲午沉舰水下考古为代表的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不断取得成就,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出展厅,望着暗灰的天空,那仿佛已不是一片天,而早已化做了一汪海,滚滚波涛奔腾而上。而青年也处在人类发展的海洋中,中国新青年更要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红心向党、簇拥向前、前仆后继,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盼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作者:2025级本科生 邓翔宇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刘方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