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9 20:45:00
十月的成都,空气里浸润着桂花的温甜,而更浓郁的是弥漫在会场每个角落的学术气息。今天是我跟随山东大学牙周科诸位前辈,奔赴牙周病学学术年会交流的第三天。成都的秋,果然与济南的大不相同。
上午八点半的会场早已座无虚席,我赶快找了个靠过道的位置坐下。浓厚的学术氛围令人振奋:当申玉芹教授宣布“粉白美学—软组织增量关键技术与实战解析”专场开始时,四周响起响亮的掌声,一场关于牙周美学的知识盛宴就此拉开帷幕。戴芳教授从生物学基础讲起,追本溯源角化龈移植,清晰地阐释了软组织处理的底层逻辑。紧接着,陈悦教授对“黑三角的牙周治疗策略”的剖析,直击临床常见难点。前辈们毫无保留分享的“踩坑”经验,对我们这些后学而言,是珍贵的礼物。
茶歇后的口头汇报环节同样精彩:其中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韦帝远老师报告了游离龈移植术在种植体与天然牙上长达7年的疗效对比,台下一位教授直接提问:“如何保证这么长周期患者的依从性?”一场精彩的问答就此展开。旁听的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仿佛看到了我未来的临床道路——漫长却充满探索的乐趣。
下午的“青年才俊”思辨会,将整个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场思辨的辩题极具临床挑战性,直指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关于“牙周手术后抗生素使用选择”,正方温州医科大学代表队坚持“一律使用”以最大化控制感染,反方武汉大学团队则力主“一律不使用”以避免滥用与耐药,双方就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风险展开了真正的“唇枪舌战”。成员们妙语连珠,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剖析病例,思想的碰撞火花四溅。这场思辨会,已远非简单的胜负之争。我深刻地体会到,临床决策往往处于灰色的光谱之中,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在于权衡利弊,掌握临床思辨能力。
数天的年会之行让我看到,医学的进步既需要顶尖研究的引领,也需要扎根土地的科普。作为青年学子,我愿以此次成都之行为起点。重返实验室与诊室后,努力消化这次年会的丰厚馈赠,努力扎根向上成长,争做一名有能力、有温度、有担当的口腔健康守护者与传播者。

【作者:2025级硕士研究生 孙虹婕 来自单位:口腔医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