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首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特等奖团队成员 陈尚霄

发布时间:2025/10/20 20:50:47     

10月20日 星期一 晴

橙黄橘绿的秋天,落叶还带着此前雨水的潮湿,寒风阵阵,却让我看见了硕果累累的火热。

当主持人宣布我们的团队获得山东大学首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的特等奖时,我感到惊喜又不可置信。在这场比赛中有太多优秀的团队与奇思妙想,而我们只是这些闪亮星星中的一颗。

回顾这次比赛,一切都始于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我想学习如何搭建智能体”。也正是这个想法,让我走进了这次比赛的首场线下培训会。那场培训会干货满满,但对当时只懂一点人工智能皮毛的我来说,最深刻的感悟只有一个:我可以做,我也能做到,即便我是文科生,并且毫无编程基础。也正是这个感悟促使着我去组建团队、寻找指导老师共同参赛、制定比赛计划。

还记得暑假在考古工地的宿舍里,我们独自对着窗外的月光调试工作流;还记得为了记录展厅文物信息,一次又一次去中心校区博物馆实地考察;还记得当所有工作流调试成功后,智能体回答出来的第一个“合格”的问题……备赛过程中,我想,即使最后未能获奖,我也依旧会为这段时光而感到由衷骄傲,因为成果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真的把想法变成了现实——相比于奖项,这才是最值得庆祝的。

从一开始的项目构思到最后的决赛答辩,张昀老师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给我们提供灵光一现的指导;从给我们提供人工讲解材料到无数次的参观与访谈,博物馆的扈老师一直在无条件地支持我们;从初赛的200多支队伍到决赛的24支队伍,我和我的队友们各司其职、互相扶持着走到了最后。

在团队里,我们互相打趣说,我们就是一个“草台班子”,能走到决赛已经很不错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更想说:“对,我们确实是一个‘草台班子’,但是我们是一个认真的‘草台班子’。”我们会为了“山小博”熬夜学习如何搭建工作流,我们会为了团队答辩熬夜制作PPT,我们会为了那些在文博课堂上一闪而过的思考搭建一个全新的智能体。

最后,我想说,文物的故事是鲜活的,希望更多人与AI合作,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


【作者:2024级本科生 陈尚霄 来自单位:考古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