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工作会议”参会教师 徐小龙

发布时间:2025/10/21 21:45:01     

​10月21日 星期二 晴

午后两点的阳光,透过知行北楼的玻璃窗,洒进会议室。作为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能够有此机会深入了解威海市与学校学院的人才政策,令我深感荣幸,也受益匪浅。

威海校区副校长兼学院院长刘战强教授系统梳理了学院过往的人才工作,并作出未来 “聚才、育才、用才” 的规划。刘校长那句“要让青年教师有成长舞台、让高层次人才有发展空间”的承诺,于我而言,不仅是掷地有声的表态,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年教师对未来的期待。入职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科研与教学中找到定位、能否拥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而这句话直接回应了我心底的困惑,像一颗稳稳的定心丸,让我意识到学院把我们青年教师视作潜力股,这份认可让我对未来扎根讲台、深耕科研的道路,多了份踏实与笃定。

学院副院长陈原教授对人才队伍结构、人才引进与培养案例的细致讲解,更让这份踏实有了具象支撑。那些从新人到骨干的成长故事,那些针对性的培养计划,让我真切看到学院对人才的珍视与投入。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举措,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为我们搭建的成长阶梯,也让我对学院的蓬勃发展充满信心。

在政策解读环节,我更是收获满满:威海市人社局董衍飞科长对博士后补贴、住房保障政策的深入讲解,让我感受到地方政府对人才的关怀;校区人事处宋帅副处长对职称评审新导向、科研经费支持的细致解读,为我规划职业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我愈发明白,个人的成长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学校、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唯有脚踏实地,方能不负这份支持与期望。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庆新“以学科交叉为纽带吸引人才”的分享,更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惊喜。他提到控制学院联合不同学科组建科研团队、成功申报重大项目的经验。作为低空领域的研究人员,我曾困于单一学科视角难以突破技术瓶颈,总觉得个人力量有限。汤书记的案例像一束光,让我意识到学科壁垒不是高墙,而是可以通过协作打通的通道。青年教师可以主动走出舒适区,在跨学科合作中找到新的创新点,这为我未来的科研选题与团队协作打开了新的思路。

会议结束时,已是夕阳西斜。今天的会议像一盏灯,为我照亮了前路,指引了方向,更让我对未来充满底气与期待。扎根山大威海这片厚植人才的热土,依托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个温暖有爱的集体,我坚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携手奋进,定能在低空领域披荆斩棘、开辟新局,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的繁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副教授 徐小龙 来自单位: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杜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