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1 21:35:52
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研究生会骨干成员,今天的摄影培训,为我被公式、病例填满的临床规培生活,提供了“记录”的新视角。
晚上的培训室里,轻松感从一开始就漫开来。桌子上准备了零食,主讲的杨老师没急着抛专业术语,反倒笑着问:“平时写新闻稿配照片,是不是总觉得‘差了点意思’?”这话戳中了我:之前写活动报道时,照片要么是构图乱,要么是抓不住关键瞬间,只能在素材里翻来翻去,勉强凑数。
接下来的内容则刷新了我对“拍照”的认知。杨老师手把手教摄影和剪辑基础,更针对我们学生干部的需求,拆解得特别细:“新闻稿配图要规整”“会议记录得清晰”“活动记录要完整”。他反复强调“统一横版构图”是校园新闻的“基本功”,能让稿件看着更利落;还教我们“分层拍”——全景铺场地氛围,中景抓互动细节,近景聚焦发言人的表情或手势,这样一组照片拼起来,才能把事件说清楚。
最让我记牢的是“预判”二字。杨老师说,好的活动照片不是“等出来的”,是“猜出来的”。他翻出案例:校领导和机器人指尖刚碰在一起、面带笑容的瞬间,还有集体爬山时烟花绽到最高点时众人抬头仰望的画面。他告诉我们,这不是运气,而是要提前找好位置,盯着人物动作、环境变化,甚至猜下一步。我明白了,之前拍不好,不是设备差,是少了这份“提前准备”的心思。
到了点评环节,我们把之前拍的部门会议照发给杨老师,他指着照片里角落的垃圾桶和乱堆的书包,幽默地说:“咱们拍会议,主角得是发言的同学,可别让垃圾桶、书包抢了镜。下次先看看镜头里有没有‘不速之客’,挪开或避开干扰项,主体才突出。”全场都笑了。原来之前忽略的“杂乱取景”,正是拉低照片质感的关键。
两小时的培训过得很快。以前总觉得“拍照随便拍就行”,如今才明白,每一张合格的校园记录照背后,都藏着细心、耐心和专业劲儿。就像杨老师说的,这些照片不只是素材,更是山大里“人”的故事和“事”的痕迹,为山大的日常攒下鲜活的记忆。
回去的路上,我多了几分期待:下次再参与活动,要带着学到的技巧,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照片,让新闻稿里的每幅图都能好好展现山大人的风采,也让自己的“山大故事”,多一抹清亮的色彩。


【作者:2025级硕士研究生 刘亚楠 来自单位:第一临床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杜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