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5 21:18:01
复兴号缓缓启动,6小时的联合国之梦与窗外的霞光一同留在了武汉,渐渐远去,邈若山河,我不禁回首。
今天,作为一名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的大三学生,我的双脚真实地踏在了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的地板上。这里不是课堂,却是我离世界最近的一课。人流穿梭的展厅里,二十多面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的旗帜无声伫立,像一片国际治理的微缩森林。
我在一个个展位前驻足,那些曾经只在新闻和口译材料中出现的名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难民署、开发计划署——此刻变得无比具体。印象最深的是在国际移民组织的展台前,我与一位人力资源官员的交谈。当我用英语介绍自己来自山大外院,并学习翻译时,他眼睛一亮,告诉我:“流利的双语能力是基石,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与人道主义关怀。我们需要的不是‘传声筒’,而是沟通的‘桥梁’。”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它让我明白,我日夜钻研的词汇与语法,其终极价值或许在于能够准确传递一份药品说明,或是一份援助协议的条款,去连接并帮助远方需要的人。
除了对使命的深刻认知,今天的收获还在于“人”。我结识了华中科技大学一位意气风发的国际关系同学,我们畅聊他对于全球治理架构的见解;也遇到了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朋友,他分享了在世博会做志愿者的经历,介绍了粮农组织背后的使命。我们交换着联系方式,也交换着彼此眼中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青年多样的可能性,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与地域,却因同一个梦想在此交汇。
回程的列车上,我翻看着记满笔记的手册和一张张名片,心中那颗名为“联合国”的种子,已不再仅仅是模糊的憧憬。它开始抽出具体的枝芽——或许是去申请一个实习项目,用我的专业去践行“沟通”的使命;或许是更努力地打磨自己,为将来某一天能坐在国际会议的隔音间里,让世界听到中国青年的声音。
车轮滚滚,载着疲惫却无比充盈的我。窗外的天际,余晖中的天空正如今天会场所悬挂的蓝色联合国会旗一般,深邃而充满希望。
复兴号缓缓启动,驶出武汉,开往我与联合国的无限未来。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扶宇璠 来自单位:外国语学院 责编:蒋晓涵 李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