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4 20:58:51
今天是“国优计划”学习之旅中格外令人动容的一天。清晨,我们从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门口启程,迎着微光到达洪家楼校区。
赵勇校长的讲座“基于共享生命成长的教育实践”,像一束温润的光,照进了我关于“教师”的想象。当他问道:“如果让你来教小学生1+1=2,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纷纷回应,有人化抽象为具体,用两个苹果辅助教学,有人甚至考虑到两滴水相融化作一滴,试图引入更深的维度。赵校长始终微笑倾听,随后轻轻将话锋一转:“这些方法仍停留在教学生‘1+1是否等于2’,但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孩子关于‘量’的数学思维。”教室里静了下来。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早已将“1+1=2”视为天经地义的起点,却未曾深思,这个最简单的算式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它不仅是一个结果,更关乎思维。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离真正理解教育现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午后,我们来到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博物馆,参加了一场清雅而深刻的“杏坛下午茶”。我们品读习语,细读于漪先生的来信。“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短短一句话,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她以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灵魂的唤醒者。教育,不是一段职业,而是一场修行。
随后的话剧《张桂梅》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真切地拉至眼前。舞台上,张校长用沙哑却坚定的嗓音,向小学里仅有的几位党员教师诉说,那不是理想主义的口号,而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奉献。当演员握紧拳头,再次说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想读书,我们就不能放弃”时,我们更懂得了什么是“师德”。它就落在每一次不放弃的坚持里,用一个生命,去叩响另一个生命;用一盏灯,点亮一整个长夜。
返程途中,窗外的风景不断向后退去,而我的内心却愈发清晰。作为一名修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国优计划”学子,我既站在技术的前沿,也走在教育的土壤之中。我越来越相信,AI与教育的真正融合,不在于打造多么智能的课堂,而在于是否让学习变得有温度。
我想,未来的教育者,应当是:懂技术,但不被技术束缚;懂教学,但更懂人。愿我始终记得这一天的感动,记得“共享生命成长”背后的重量。教育,是一场生命的相遇。而我们就在这些相遇之中,成为点亮彼此的光。
【作者:2022级本科生 陈翰霆 来自单位:计算机学院 责编: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