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好学校交流周志愿者 杨皓然

发布时间:2025/10/29 20:00:00     

10月29日 星期三 晴

早晨七点,我准时到达中心校区教育展舞台区。今天是我参加国际交流周志愿者的第二天,天空湛蓝,与昨天在兴隆山校区遭遇的大风大雨形成鲜明对比。

舞台区的工作内容很明确:协助布置场地、维持秩序、及时处理突发状况。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搬运桌椅,调试音响设备,将各高校的资料整齐摆放在指定区域。比起昨天在兴隆山校区紧急加固被风吹倒的展板、冒雨转移物资的忙乱,今天的工作显得井然有序。

上午十点半,教育展正式开始。人流逐渐增多,我在舞台右侧负责引导,提醒观众注意台阶,为询问者指路。偶尔有外国老师需要帮忙搬运较重的宣传材料,我会上前搭把手。期间遇到昨天在兴隆山校区一起工作的志愿者,我们相视一笑,默契地各自继续忙碌。

中午轮休时,我们几个志愿者坐在树荫下吃盒饭。有人提起昨天的大风差点把展台的展板掀翻,大家用身体抵住支架,手忙脚乱地加固。今天阳光明媚,工作顺利多了,但那种在突发状况中互相配合的经历反而更让人记忆深刻。

午后的工作相对轻松,我在展区巡回,看到不少学生用英语与外国高校的老师交流。这让我想起昨天在兴隆山校区,虽然天气恶劣,但高丽大学的老师一直耐心地向感兴趣的学生介绍课程设置。也许这就是国际交流的意义——无论天气好坏,无论在哪一个校区,交流的热情都不会被阻断。

撤场时,我们快速整理完物资,舞台恢复了早晨的空旷。回寝室的路上,我想起这两天截然不同的工作体验。第一天在风雨中守护展位,第二天在晴空下维持秩序,看似不同的任务,本质上都是在搭建一座让不同文化相遇的桥梁。作为志愿者,我们的工作或许琐碎,但每一次引导、每一次协助,都在让这座桥梁更加稳固。

这两天的志愿服务让我明白,真正的交流不需要太多刻意的安排。我很庆幸能成为交流桥梁中的一块砖石,在付出中收获,在服务中成长。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杨皓然 来自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谢婷婷 栾云舒】